老聃,字伯陽,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人,即今河南鹿邑人。老子與孔子同時,而年輩比孔子長。老子可能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老子曾作周王室的柱下史,管理周王室的圖書,後來隱退。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邱少華、牛鴻恩概括說:“《老子》一書是老聃遺說的發揮,由他的後學寫定,成書在戰國時期,約與《墨子》《孟子》成書的時代相先後。”(《先秦諸子軍事論譯注》上冊第197頁)

《老子》是兵書之說,據說始於唐代。王真《道德真經論兵要義述》:《老子》“五千之言”“未嚐有一章不屬意於兵也”。王夫之《宋論》:《老子》為“言兵者師之”。章太炎《訄書·儒道》:《老子》摘錄了古代兵書的要旨:“老聃為柱下史,多識故事,約《金版》、《六弢》之旨,著五千言,以為後世陰謀者法。”

《老子》一書的校注者甚多。通行的有漢河上公《老子道德經》、(魏)五弼《老子注》、(唐)傅奕《道德經古本篇》以及近人朱謙之《老子校釋》、蔣錫昌《老子校詁》。一九七三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帛書《老子》。文物出版社一九七六年三月出版了帛書《老子》,全稱為《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譯本有任繼愈《老子新譯》、高亨《老子注譯》、張鬆如《老子校讀》。本書原文采用高亨《老子注譯》的正文。

一、兵者,有道者不處

老子對於戰爭抱著否定和反對的態度。《老子·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於天下。”老子認為,用兵這件事,很容易受到報複:軍隊駐紮過的地方,田地荒蕪長滿了荊棘;大戰過了以後,必定要有荒年。所以善於用兵的人,得到勝利就算了,不敢用兵來逞強。勝利了不要自滿,勝利了不要誇耀,勝利了不要驕傲,勝利了也是出於不得已,這就叫做勝利了而不逞強。《老子·三十章》:“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強大了就會走向衰亡,這就叫做不遵循道,不遵循道就會早滅亡。老子這一論斷既有正確的一麵,即他看到了事物的變化;但又有不正確的一麵,即他不懂得變化需要條件,事物不會無緣無故地走向衰亡。

《老子·三十一章》將老子對戰爭的態度表露得更加鮮明。《老子·三十一章》指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恬淡”二字,帛書甲本作“銛襲”,乙本作“銛龍”。老子認為,戰勝了不洋洋得意,如果洋洋得意,這就是以殺人為快樂。以殺人為快樂的人,就不可能實現統治天下的心願了。老子指出:兵器,是不吉祥的東西,有些人就憎惡它,“故有道者不處。”(《老子·三十一章》)處,接近。君子平時以左邊為上,用兵打仗就以右邊為上。吉利的事情以左邊為上,用兵打仗就以右邊為上。吉利的事情以左為上,喪事以右為上。軍禮,偏將軍站在左邊,上將軍站在右邊,這就是用喪禮來對待;作戰時殺死的人很多,要以哀傷的心情來對待;作戰勝利了,也還是用喪禮來對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