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史淺識(1 / 3)

秦漢史淺識

橫掃六合

腐朽的周政府滅亡之後,秦帝國於是以秋風掃落葉之勢開始了它轟轟烈烈的統一征程。依據範睢先生留下的“遠交近攻”的遺策,首當其衝的便是韓國,韓國在戰國七雄始終都是最弱小的一個國家,它既不能像趙魏那樣擁有雄主名臣又不能像齊楚那樣擁有地理上的優勢,自然一擊即潰,公元前230年韓國滅亡。接下來是在長平之戰過後僅剩一口遊絲之氣的趙國,公元前228年趙國滅亡,不過最後一任趙王趙遷的哥哥趙嘉並沒有就此投降,他向北出逃到代郡在那裏又堅持戰鬥了五年。韓趙的相繼滅亡引起了燕國的緊張,此時有人建議燕國應該聯合齊楚恢複沉寂已久的合縱戰略,但是燕國的太子姬丹卻認為那已經不切實際,於是他選擇使用旁門左道派出刺客荊軻到鹹陽去刺殺秦始皇,這件事情以失敗告終,卻引來了秦人報複性的進攻,公元前226秦軍攻陷了燕國首都薊城,末代燕王姬喜出逃遼東。與此同時另一支秦軍於公元前225年滅掉了魏國,最後一任魏王魏假被擒就地處決。兩年後公元前223年秦國名將王翦又率領六十萬大軍攻滅了七雄之中地域麵積最廣的楚國。之後秦國大軍再次揮師北上於公元前222年滅掉了姬喜和趙嘉在襄平和代郡建立起的燕趙流亡政權。到此為止中原的大地上隻剩下齊國一個“山東六國”還存在,在範睢遠交近攻的戰略影響下,最後一任齊王田建老爹快快樂樂的做個半個世紀的太平天子。當全世界都在為保衛家園浴血奮戰之際,隻有齊國隔岸觀火置身事外,而現在末日終於來臨。公元前221年秦國大軍長驅直入進入齊國首都臨淄,沒有遇到任何抵抗。至此東方六個王國全部覆滅,從公元前471年開始到公元前221年為止的戰國時代結束了,隻有一個封國還依然存在就是河南境內的衛國。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秦國忘記了滅掉它,等到公元前209年胡亥才下令把它取消。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立即改變了周王朝封國製度,取而代之的是郡縣製。將天下所有土地劃分為三十六個郡(後增至四十一郡)、郡下設縣、縣下有鄉,郡縣一級的官吏皆有中央直接指派,國家的最高權力歸皇帝所有。朝中設有丞相、太尉、禦史大夫分別輔助皇帝管理政務、軍事和司法。接下來是統一文字和度量衡,以及建立通達全國的軍事高速公路——“直道”。這樣的做法就可以保證皇帝的政令能夠在第一時間無差別的散布到帝國的各個角落,同時統一的文字更可以增強民族同化度和認同感。在此後的兩千餘年間無論遭遇怎樣的外敵入侵,北達長城、東抵大海、西過秦嶺、南到海島之內這些區域都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民族信仰,為炎黃子孫這四個字而奮鬥不息,絕無脫幅而去並入異族的情況。這正是共同使用的文字給我們帶來的強大的民族凝聚力,而這些區域恰恰正是當時秦帝國四十一郡的版圖。秦帝國的對內改革並沒有使其減緩對外擴張的步伐。當秦帝國在中原滅掉六國的時候,在漠北的匈奴族也漸漸興起了,此後的四百年間匈奴一直都是漢民族在邊地最大的威脅。為了防患於未然秦始皇決心幹掉他們,可是匈奴是一支遊牧民族根本無所謂的城邑鄉鎮,都是逐水草而居。他們的戰術基本上就是一種“打了就跑,跑了再來”的賴皮狀態。針對這種情況秦始皇使用了修築長城的辦法,他派出大將蒙恬率領十萬之眾將過去已有的燕長城、趙長城和秦長城接連為一,在廣袤的中國北方修築起了一麵長達五千華裏的人造壁壘。這條城牆在當時看來意義並不十分重大但是在此後的兩千多年裏它卻屢次阻擋了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侵。與此同時在南方秦帝國的大軍向南抵達了今天的廣州,向西南抵達了今天的廣西桂林和雲南騰衝。在東南則征服了整個福建。此時的帝國地域所達已經超過了秦朝以往的所有時代,是一個真正龐大的帝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今天英語中的china正是上古漢語中“秦”字的發音。

然而一個國家的崛起往往是要考慮到具體的社會情況和文化背景,如果單純依靠嚴峻的法令則必將欲速則不達。秦帝國一係列波瀾壯闊的發展活動雖然結果令人振奮但其中消耗的巨大也令人震驚,僅以戍邊一事每年邊地就有超過六十萬的部隊在外待命,這其間的消耗自然要轉嫁與百姓頭上,加之修築長城、靈渠、驪山墓等一係列工程開支巨大,以致使秦朝的賦稅在最酷之日竟可達到入十稅六的比例。也就是說老兄你一天辛苦下來掙一百個銅子兒就要向政府繳納六十個。如此下來百姓反秦的呼聲也就愈喊愈高,沉默的火山終於在公元前209年爆發。

楚漢相爭

陳勝是陽夏縣的一名無產階級自由職業者,公元前209年秋天以他和吳廣為首的一支被遣往北地重鎮漁陽戍邊的小股人馬,在大澤鄉這個地方遇到了連日的暴雨不得前行。依照秦國的法律誤了抵達的日期按律是要受到嚴重的處罰的。於是陳勝、吳廣決定鋌而走險,率眾擊殺了隨隊的秦國軍官並攻擊地方政府。一群亡命之徒向龐大的秦帝國挑戰,如果是在帝國鼎盛時期就等於是自尋死路,可惜此時的秦始皇早已作古,他的兒子秦二世胡亥和趙高那一幫烏合之眾根本不懂治國之道。龐大的秦帝國早已危機四伏,而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正好點燃了人們心中反抗的火種,一時間竟然應者如雲,農民起義的隊伍迅速壯大,一度曾迫近帝國的首都鹹陽。然而在沒有正確思想指導下的農民起義軍不過是一群散兵遊勇,秦帝國最終鎮壓了他們,陳勝吳廣也被叛徒所殺害。但這不僅沒有能夠遏製帝國覆滅的步伐,反而促進了兩位更有影響力的人物的誕生——劉邦和項羽。

這兩位老兄一個是已故楚王國大將項燕的孫子,一個是來自沛縣的地痞流氓。項羽在他的家鄉會稽起兵殺掉了地方官吏,帶領八千子弟兵渡江北上擁立故楚懷王的孫子羋心當楚王,用以號召故楚王國的遺民。而劉邦則跟已故六國的王族沒有絲毫聯係,也沒有機會利用殘餘的遺民力量。他隻能靠自己在黑社會中的勢力,東拚西湊也算組建了一支人馬來投奔羋心。此後項羽劉邦兵分兩路,項羽的部隊在巨鹿這個地方破釜沉舟三戰三捷,擊破了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而劉邦則依靠項羽在河北吸引敵軍的機會,隻經曆了少數的戰鬥便輕易的攻入了帝國的首都鹹陽。按照先前的約定,先攻破鹹陽的人應該被封為關中王,可是項羽自然不願放棄到手的肥肉,向劉邦責問。當時的情況是項羽有超過四十萬的軍隊而劉邦隻有不到十萬,於是狡黠的劉邦向項羽求和,項羽就把漢中封給了他,自己入主關中。項羽是一位名將但他不懂得政治遠比打仗要複雜得多,當他占據鹹陽之後就立即殺害了早已投降的秦王贏嬰,又憑借自己的意願縱火燒掉了當時世界上最宏偉的宮殿阿房宮。然後帶兵撤出鹹陽定都在他認為距離家鄉較近的彭城,而把關中地區留給了三位來自秦國的降將。同時他又重新指派或劃分在大澤鄉起義時就紛紛自立的六國後裔的地域區劃,如此一來就引起了劉邦和其他一些王的不滿,於是乎大家又掉過頭來紛紛向項羽發難。項羽一手締造的西楚王國僅消停了兩個多月就重新陷入戰亂,先是舊齊王田市的宰相田榮發兵攻擊他的舊同僚新齊王田都,接著舊趙王趙歇的宰相陳餘也發兵攻擊了他的舊友新任常山王張耳,而遠在漢中的劉邦也乘機起兵從南鄭出發越過秦嶺把關中的三名秦國降將統統幹掉,然後一舉向東攻陷了項羽的首都彭城。不過這個時候項羽還是有很強大的實力的,正在山東作戰的他率領三萬精騎南下反攻,結果漢軍大敗,僅被擠到泗水中溺死的就有十餘萬人。劉邦隻好潰退到靈璧,結果楚軍又至漢軍再次大敗,最終項羽把劉邦圍困在了滎陽這個地方。但此時的項羽同樣不能再像鴻門宴那時可以一口吃掉劉邦了,雙方就這樣進入膠著狀態,雙方決定靠談判來解決這件事情。談判的結果是雙方罷兵,項羽歸還包括劉邦父親在內的一幹戰俘,同意以鴻溝為界平分天下互不侵犯。這條鴻溝就是今天中國象棋上楚河漢界的來源。

簽約之後項羽回到了彭城他以為從此可以休息上一段時間了,然而劉邦不是一個受承諾拘束的人物,當項羽大軍剛剛移動的時候,劉邦即行叛盟,從背後追擊。本來劉邦不可能是項羽的對手,但他手下的韓信卻用兵如神,他從河間繞道山東開辟新的戰場又積極鼓動各地封王起兵反叛,強弱形式迅速被逆轉了,最終在垓下設下十麵埋伏使項羽深陷重圍。項羽帶兵突圍浴血搏殺了一天一夜,等突圍到烏江邊的時候項羽隻剩孤身一人,烏江亭長勸他南渡烏江退保江東,等待時機卷土重來,可是項羽卻說“當初我率八千子弟兵渡江,如今沒有一人生還,即令江東父老可憐我立我為王,我也無顏再見他們。”於是拔劍自刎,時年三十二歲。這一年是公元前202年,距離秦王朝滅亡僅僅隻有五年。

內憂外患

劉邦統一全國建立起的漢王朝是中國曆史上最強大的王朝之一,然而在它的草創之初也是曾遇到過諸多問題和危機的,首先就是來自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的進犯。前麵我們已經說過匈奴族是一支來自草原的剽悍民族,當漢王朝在中國完成統一的時候,匈奴族也在漠北完成了統一。在他們的領袖冒頓單於的率領下向四麵擴張,東到遼東半島、西到西域、南部收回了被秦王朝奪去的河套地區,其麵積比中國當時的版圖還大。然後冒頓單於宣布自己是夏王朝的後裔,伺機向中國進攻,這是此後北方少數民族鍥而不舍的向南進攻的開始,而這種假借中國華族後裔之名的做法也成為後世異族慣用的伎倆。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當然不能容忍這種挑釁,於是公元前200年乘著剛剛擊敗項羽的餘威他親率大軍向匈奴進攻,企圖一舉消滅對手。然而這一次劉邦不再那麼好運他的對手也不是充滿貴族氣質的項羽,漢軍在白登山這個地方遭到了匈奴大軍的團團包圍,劉邦險些成為俘虜,最後還是使用了一種至今仍無人知道的手段才狼狽逃回。從此以後劉邦再也不敢提與匈奴交鋒之事,於是乎改為和親這一辦法。如此一來匈奴就能不用搶掠也能得到無數的金銀財寶,還能白白做了大漢朝的女婿。

在漢朝開國之初與外患一並而來的則是內憂。由於鑒於秦王朝覆滅的教訓,劉邦自然是不敢再徹頭徹尾的實施郡縣製,可是開國伊始強臣環伺的情況下他又不敢大肆分封功臣勳老。所以他采取了郡縣製和分封製相結合的辦法,而且那些封國又統統都是劉姓諸侯。在劉邦眼裏這種方法一來杜絕了像秦國那樣一旦天下有變卻無皇族裔親在外支持的局麵,同時又可以防止像東周末年七雄並起架空中央的情況發生。劉邦的如意算盤打得太早了,就在他死後還不到二十年的公元前177年和公元前174年濟北王劉光居和淮南王劉長就相繼發生的謀反。索性當時的皇帝漢文帝劉恒還算有些政治手腕,才不致釀成大禍。但到了漢景帝劉啟時代情況就急轉直下了,劉啟在位的時候為了對付日益膨脹的封國勢力而啟用了一位叫做晁錯的大臣。晁錯給劉啟的建議是把封國麵積逐漸縮小把封王的權力逐漸減少,劉啟讚成這種做法,但那些封王們自然不幹,所以在雷厲風行的削掉了三個小封國之後,終於觸發的封王的聯合反叛。公元前154年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封國向中央發難,七國聯軍居然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迫近了東都洛陽,漢景帝劉啟手足無措隻得殺掉晁錯向他那些叔伯和堂兄弟們謝罪,但此時的劉濞卻非常坦白的告訴劉啟趁早滾蛋讓他來當皇帝。劉啟被我現在隻有放手一搏,很幸運的他任用的將領周亞夫確實一位帥才,隻兩個月功夫,以吳楚為首的七國聯軍就大敗而歸,參與反叛的封王或自殺或被殺,七國之亂就此告終。七國之亂時漢王朝完成中央集權的一個轉折點,如果當時是七國勝利,那中國勢必將回到戰國時代的割據局麵,紛戰不休。但現在七國失敗了加上通過“文景之治”近半個世紀的努力,人民得以休養生息,被秦國暴政和秦末戰爭摧毀的社會生產力得以恢複,人口數量和經濟水平都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就為劉啟的繼任者漢武帝劉徹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和經濟基礎,等待他的將會是一個煌煌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