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曆史舞台(1 / 3)

每一個民族都有他的生存空間——曆史舞台,中國人亦然。

中國人的曆史舞台是世界上最巨大、最古老的舞台之一,這舞台就是我們現在要介紹的中國疆土。它位於亞洲東部,介於驚濤萬裏的太平洋和高聳天際的帕米爾高原之間。大約紀元前三十世紀前後,遙遠的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和較近的印度,都在萌芽他們的古文明時,中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也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中國文明。這文明一直延續,並於不斷揚棄後,發揚光大,直到今日。

當時的中國人自以為恰恰地居於世界的中心,所以自稱中國,意義是位於全世界中心的國度。又因為所居住的土地美麗可愛,所以自稱中華,華的意義正是美麗可愛。至於自稱和被稱為漢民族或漢人,那是紀元前二世紀西漢王朝建立以後的事。在紀元前三世紀和紀元前二十二世紀時,也曾自稱和被稱為秦人或夏人,前者謂秦王朝之人,後者謂夏王朝之人。

中國跟任何一個文明古國一樣,從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區,不斷的聯合、融化和擴張,而終於成為一個龐大的帝國。截至二十世紀初葉,中國疆域麵積達一千一百四十萬平方公裏。最西到帕米爾高原(東經74度),最東到烏蘇裏江口(東經135度),最北到黑龍江省的漠河縣漠河鎮(北緯53度),最南到南中國海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北緯4度)。

那時的中國版圖像一片和平寧靜的海棠葉,台灣島和海南島,像鑲在葉柄下方的兩顆巨大珍珠。南中國海諸島,則是無數散落在碧綠海水中的小的珍珠群。

中華人就在這個空間上降生、成長,中國曆史也在這個舞台上演出。在正式敘述他的成長和演出之前,我們應該對他先有一個了解,包括舞台的各個重要角落和全體演員。

一空中·馬上

現在,讓我們搭乘可以跟光速相等速度的太空船,從廣闊的太平洋向西飛航。

首先呈現出來的是一排日本列島,安靜地斜臥在巨濤之中,它上麵幾乎全是山脈,而且我們還可能察覺到它不斷的在顫動,那裏是世界上聞名的火山地帶,日本列島正座落在上麵。續向西飛,我們可以看到有日本列島一半大的一個雄偉半島,像一個驚歎號形狀,插入日本海島黃顏色的黃海之間。它的南端跟日本列島的南端,隔著對馬海峽,遙遙相望,這就是朝鮮半島。中國文化的繼承者之一,並由它轉輸給另一中國文化繼承者的日本。

朝鮮半島之北,是中國富庶的東北地區。朝鮮半島之南,是長達一萬四千公裏,曲折而成為半圓弧形的中國海岸。北方海岸有兩個小半島——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像蟹螯一樣箝住渤海的海灣。中部海岸向東方凸出,那正是海棠葉的葉柄所在。南方海岸向西前伸展,兩顆珍珠島嶼,台灣島和海南島,清晰在目。

越過海岸,太空船正式進入中國上空,巨大的舞台呈現在眼底。四條悠長的大河,在巨大的舞台上,均勻地並排著,從西向東流。最北一條跟俄國交界的是黑龍江,次北一條成“幾”字形的是黃河,偏南一條白浪滾滾的是長江,最南一條像手指彙到手掌一樣的是珠江。

如果是二月天氣,我們在太空船上會眺望到,最北的黑龍江千裏冰封,那裏的中國人還穿著皮衣皮靴,從口中吐出的熱氣會立刻在睫毛上凝結成冰;而最南的珠江這時卻仍滔滔奔流,那裏的中國人額上正淌著汗珠。兩地人們如果交互旅行,僅隻衣服穿著一項,便需要經過專家指導,一個人如果穿著單衣服從廣州出發,當他在黑龍江畔的漠河縣下飛機時,他可能立刻凍死,這說明這個舞台南北距離遙遠的程度。

在渤海岸四處,一條黑線向西翻山越嶺的蜿蜒伸展,那就是聞名世界的萬裏長城。長城以北是內外蒙古沙漠地區,這時仍一片隆冬景象、但長城之南卻針鋒相對的已大地春回,從萬裏長城到淮河這個一望無際的華北大平原上,全部覆蓋著青青的小麥,像一座無涯的大海,城鎮隻不過是一群孤島。溫和的春風吹動時,原野掀起麥浪,翻騰澎湃,密接的村落在麥浪中飄浮,更像海上的點點漁舟。在南方,也就是在淮河以南,跨越長江,直到海南島,全是一望無際的稻田,為了灌溉的緣故,那稻田被分割為一塊一塊,像無數寶鏡在太陽光下反射出萬道光芒。

這就是中國本部的景觀,截至二十世紀初,六分之五的中國人居住在那裏。

再續向西飛,距山東半島約八百公裏,太空船越過南北縱長的太行山,就看到地麵突然隆起的山西高原。它的北方是瀚海沙漠群,靜止時像一個死海,連秋蟲的聲音都聽不見,一旦掀起風沙,人們的視線便全部模糊。山西高原不過是黃土高原的一部分,風沙怒吼時,它的威力僅次於真正的沙漠。黃土高原的居民大多數住在窯洞之中,窯洞的外貌很拙陋,但內部冬暖夏涼。

就在山西高原的中央城市太原,向南到洞庭湖,南北一線的上空,我們必須把手表投慢一小時,假如太空船是八時進入中國,那麼在越過這一條線之後,時間卻是七時。因為我們跨進格林威治時間的另一個地區,光陰正在回轉。

不久,我們就可眺望到黃河之濱的一座古城——蘭州,在它之北仍是向西延伸的瀚海沙漠群,在它之南是廣大的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華北大平原跟錦繡江南的廣大綠色世界,逐漸消失。我們看到的是另一種景象,除了青蔥的四川盆地外,其他地區的農作物的生長,都十分困難。北方瀚海沙漠群上的駱駝鈴聲是最有力的響聲,南方雲貴高原全是驚人的山嶺和驚人的河穀,它地下豐富的礦產,到二十世紀,才顯出它的重要。

中國第一大鹹水湖青海湖,在太空船下滑過去,我們看到了萬裏長城盡頭的嘉峪關,也看到像天上繁星一樣的黃河發源地星宿海和潺弱一線的長江發源地沱沱河。就在它們上空,必須再把手表撥慢一小時,因為自上次撥慢了一小時後,我們又直線前進了一千五百公裏。而就在同時,我們會吃驚地發現,地麵更突然間峻拔上升。假如我們以四千米的高度進入中國而一直保持這個高度不變,那麼此時太空船已經撞到地麵,因為我們已到了平均四千五百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也就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太空船必須升高。

在青藏高原上看不到什麼,它在二十世紀前,是中國最寂寞的地區,眼睛所及的全是終年覆雪的山頭和寒冷貧瘠的砂礫丘陵,隻偶爾有長毛的耗牛在山穀中載著貨物,成一個伶仃的隊形,踽踽前進。農作物因氣候寒冷和土壤太壞的緣故,十分稀少,隻有少量品質低劣的青裸;人口更是稀少,平均每平方公裏還不到一個人。在世界屋脊之北,是陡然陷下去的巨大的塔裏木盆地。再北則是天山。越過天山,又是一個陡然陷下去的盆地,即準噶爾盆地。這兩個盆地上的稀少人口中——二十世紀初隻有二百五十萬,包括了博覽會般的各種民族,是中國境內人種最複雜的地區;就在那沙漠跟巨山之間的千裏草原上,不時興起詩人形容的“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動人場麵。比起東部中國,這裏顯示的不是在方塊稻田上生活的人們所能想像的氣魄。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和它所屬的巨大山脈喜馬拉雅山,都在我們眼下消失。太空船現在又前進了約一千五百公裏,正位於塔裏木盆地的中央上空,必須再把手表撥慢一次,把六時撥為五時。使人興起一種青春倒流的驚奇和喜悅。

不斷的時間變換,會擾亂正常的生活程序,這是疆土過於廣袤的煩惱。從極東的烏蘇裏江口,到極西的帕米爾,時距相差四個小時。當烏蘇裏江口的漁夫在晨光曦微中泛舟捕魚時,帕米爾的農人還在酣睡。一個人從烏蘇裏江口,於黎明時乘超光速飛行器向西飛航,他會發現天色越走越黑,當他完成五千公裏的旅行,敲他住在帕米爾山下朋友的家門時,卻正是午夜。世界上隻有少數國家有這種奇特的景觀,這少數國家是:俄國、中國、加拿大、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撥過手表,於是我們到了群山之母的帕米爾高原,它是中國最西的邊界,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個國家環繞在他的另一麵,成為中國西陲盡頭的三大鄰邦。

空中鳥瞰之後,讓我們走下太空船,跨上馬背,對這個巨大舞台,再作一次了解。

下麵表格,顯示出十八世紀之前,我們如果騎馬對若幹重要城市作一次訪問的話所需的時日。那是十八世紀清王朝,從當時的首都北京到各地驛站的官定行程(最後一項從包頭到喀什,是普通的商旅行程),它說明中國人對這個龐大國度的長久凝結力量的韌度。那雖然是十八世紀清政府時的規定,但這種情況可以追溯到紀元前三世紀跟匈奴人作戰時代,在交通方麵,二千年間隻有稍稍的改進,很少突破性的變化。

“限期”是驛站傳遞公文書時以馬匹普通速度作為標準,也就是以騎馬的正常速度作為標準。“加急”多半用於軍事行動,凡加急的驛站遞送,本身的動作就是一場驚心動魄的電影鏡頭:驛馬以四足高地的速度狂奔,鈴聲可傳到一公裏以外,下一驛站聽到後,日夜都在待命的驛率,立即上馬飛馳。當後馬追及前馬,兩馬相並時,馬足不停,即在馬上將公文書交遞。驛馬往往因狂奔過度而倒斃,如果五年內幸運不死的,它就成為寶馬退休,由政府飼養,不再作工,以酬庸它對國家的貢獻。

這種速度當然不適合普通的商人和旅客,但它正是龐大國土的動人標幟。東西兩洋曆史上隻有少數帝國,如波斯帝國,亞曆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和稍後的蒙古帝國,帖木兒帝國,可以跟中國這種馬行一百零五日的情況相比。但他們都已被時間抹滅,隻中國迄今巍峨獨存。

注意兩地之間的距離,裏數相等,並不是說行程、日數也會相等。像山徑崎嶇之類的障礙,能使速度銳減。表格上的日數,是以馬匹為主。如果我們從馬背上跳下來,改為步行,日數恐怕要增加三倍到四倍。

二河流·湖泊

在對中國全部疆域有一個概括的印象之後,讓我們分門別類地介紹他各方麵的形態,這些形態構成舞台的全部地貌,是中國曆史發展的重要基礎。

首先介紹中國曆史上幾條重要的河流。

黑龍江全長四千三百五十公裏,但在中國境內和流經中國跟俄國邊境的隻有三千四百二十公裏。它是中國最北的水道,流域麵積達一百六十二萬平方公裏(包括國境以外麵積),一年中有六個月的結冰期,河麵像鋼鐵一樣,重型坦克車可以任意在上麵馳騁。不過在古代中國史上卻沒有特別重要的地位,直到十四世紀才跟中國接觸,十七世紀才隨著滿洲人建立的清王朝的入主中國,像嫁妝一樣並入中國版圖。它的最大支流鬆花江,全長一千九百二十七公裏,十世紀時稱混同江,為契丹人和契丹人建立的遼帝國的主要漁獵河道,名震一時。

黃河全長五千四百六十四公裏,流域麵積七十五萬平方公裏,是中國曆史上最重要的河流。古中國文明就在這個流域上發生和成長,大部分曆史也都在這個流域上演出。這條中國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省的巴顏喀拉山,成一個“幾”字形狀,向東注入渤海。凡是河流,幾乎都具備若幹利益,如航行、漁產、灌溉。隻有黃河,對它兩岸的居民,幫助很少而傷害很大。它在曆史上扮演的角色像一條喜怒無常的巨龍,翻滾奔騰,專門製造可怕的災難。從紀元前二十三世紀到紀元後二十世紀初葉,四千餘年間,便有過一千五百餘次的小決口和下表所列的七次大決口及八次大改道(包括一次人為改道)。

黃河每一次改道,都是一場恐怖的屠殺。而僅次於改道災難的小型泛濫,也每次都造成人畜的可怕傷亡。所以黃河也是世界上吞沒生命財產最多的一條河流。它一半以上經過黃土高原,衝刷下來的黃土和來自北方瀚海沙漠群的塵沙,使它在上遊時就非常渾濁,到了三門峽(河南三門峽)以下,突然從兩山夾岸中進入坡度極小的平原,河麵放寬,水流速度減慢,所挾帶的超過百分之六十的大量泥沙,開始沉澱。從洛陽到渤海間八百餘公裏長的河床,逐漸升高,最後終於超過地麵,全靠人工修築的堤防對它約束。一個住在開封二十層樓上的居民,如果開窗向北眺望,他會大吃一驚,發現黃河正在他頭上數百米的高處滾滾東流。每年春冰融解和夏秋之交雨量充沛時,都是決口的危險季節。夏天僅隻數百米的河麵,會陡的擴張,從南岸看不見北岸,隻看見一望無際的洶湧黃濤。堤防如承受不住急劇地衝擊,即行潰決,一場大悲劇便告發生。黃河是居高臨下的,它的決口像是巨壩突然崩裂,十公裏外都聽得到萬馬奔騰的巨響。決口處的新河道上的無數人民,從夢中驚醒,除非特別幸運,很少不像灌穴的螞蟻一樣地被洪水吞沒。曆史上幾個主要的王朝,都設有專人和專門機構負責堤防保護和修建工作。可是政治如不修明,這種專門機構,反而成為最大浪費和最大貪汙的場所。對於黃河,一直到二十世紀,中國人除了歎息命運不濟外,別無他策。尼羅河泛濫後留下的是沃土,黃河決口後留下的卻是一片黃沙。然而就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產生了燦爛的古中國文明。

長江中國第一大河,全長六千三百公裏,流域麵積一百八十萬平方公裏。跟黃河相反,長江是一條歡愉的和慈悲的河,凡河流應有的利益,它無不具備。但在曆史上卻出現較遲,當黃河流域已達到相當高的文明水準時,長江流域還是一片蠻荒。①長江的地理背景比黃河更適於產生文明,而兩條巨河又相距甚近,我們不知道什麼契機使中國文明發生在黃河,而不發生在長江,這恐怕是人類進化史上最大的困惑之一。但長江一旦在中國曆史上出現,就把中國疆土攔腰切斷。三世紀時一位身兼文學家的皇帝曹丕曾說過:“上天創造長江,就是要把中國分割為南北。”習慣上長江以北稱北方,或北中國;長江以南稱南方,江南,或南中國。很多建都在北方的王朝,一旦受到更北方沙漠地帶遊牧民族的攻擊,抵抗失敗時,往往逃到南方,在長江的保護下苟延殘喘。遊牧民族雖然精於馬上功夫,但對船隻卻一籌莫展,在他們無法渡過廣闊長江的情勢之下,隻好承認南北對峙之局。而逃到江南的殘餘政權卻從沒有一個能夠奮發反擊的,②也隻好接受半壁河山的事實。有名的三百年大分裂時代和一百餘年宋金兩大帝國對抗,就是由長江的洶湧波濤,僵持而成。

①這隻是一種魏晉說法。有不少人認為長江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編者

②不確。南北朝有不少次南方反擊北方的事件。其中劉裕做的很好——編者

珠江事實上它本身隻有八十公裏,但它擁有西江、東江、北江三大支流,而以西江作為主幹,全長二千一百九十七公裏,流域麵積四十五萬平方公裏。它在中國曆史上出現的最晚,流經的又多半是不能發生政治經濟影響的蠻荒地區。它的重要性在十九世紀鴉片戰爭之後,才開始顯現。

四大河流之外,還有一些在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其他較小河流。諸如:

汾水全長六百九十五公裏,發源於山西省寧武縣西南充滿了神話的管涔山。縱穿山西高原,向西南注入黃河,它的下遊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紀元前的若幹古都,林立兩岸。被儒家學派歌頌為至聖至賢的堯帝伊祁放勳和舜帝姚重華的國都,就建立在汾水之畔。直到十九世紀,它一直保持高度的曆史地位。

桑幹河全長六百五十公裏,也發源於管涔山,不過它是向東而流。中遊之後,它的含沙量高達百分之三十八,河床高出地麵二十三米,於是跟黃河一樣的不斷地決口和不斷地改道,中國人傷心的稱它為小黃河,也稱它為無定河。八世紀時,這一帶接近邊疆,不斷地發生戰爭,唐王朝詩人曾有悲愴的詩句:“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困夢裏人。”哀悼那些為國捐軀的英勇戰士。十八世紀時清王朝皇帝玄燁下令改稱為永定河,希望它不再生事。當它流經古都北京南方時,因河中滿生聲草,所以也稱它為蘆溝。十二世紀時,金帝國在上麵築橋,即有名的八百年後在上麵爆發對日本帝國八年血戰的蘆溝橋。再流到天津,彙合了其他若幹河流之後,稱為海河,從天津經大沽口,注入渤海。

渭河全長八百一十八公裏,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西南鳥鼠山,向東注入黃河,它的下遊就是肥沃的關中盆地,中國古文明重要的成長地之一。中國最光輝的四個王朝——周、秦、西漢、唐,約二千年之久,都建都在渭河河畔的長安(陝西西安),在大一統的形勢下,使中國的聲望遠播。渭河的支流之一的任河,發源於寧夏隆德縣北六盤山,它的含沙量最高達百分之五十,黃河有這種一半水一半沙的支流,無怪它本身怎麼也無法擺脫人們的詛咒,徑渭二河在西安的東北合流,合流之後,產生一種奇異的現象,即河水中分,經河的速度較急,它的水沿著北岸奔馳而下,驟然進入平原,反而較為清澈;而含沙量同樣多的渭河,河水沿著南岸,因速度較緩,卻較為渾濁。中國有一句諺語說:“徑渭分明”,即藉此比喻兩個截然不同的事物,雖混雜在一起,而仍各保持特質。

淮河全長一千公裏,發源於河南省桐柏縣西北桐柏山,向東注入東海。十二世紀時,黃河第五次改道,分為南北兩支,其中南支注入淮河。十三世紀時,黃河第六次改道,南北兩支全部注入淮河,當然它的泥沙也同時而至。十九世紀時,黃河第七次改道,棄淮河而向北注入渤海,但淮河下遊的河床已被泥沙淤塞,無力衝刷,隻好從大運河再轉入長江。這條屢被強鄰蹂躪的獨立河流,遂跟一條憤怒的蟒蛇一樣一遇上遊降雨稍多,它就翻滾跳躍,淹沒四野。二十世紀初黃河第八次改道,再度連同泥沙注入淮河,水患更加倍嚴重。與黃河、永定河,在中國曆史上共稱三大自然災害。淮河跟它西方的秦嶺山脈,連成一條中國經濟上的南北分界線,而長江的分界線則是政治性的。淮河以北以小麥和雜糧為主食,淮河以南以稻米為主食。有一個寓言曾說明這種分界:淮河以南生長的橘樹,移到淮河以北後,結出的果實會變成苦澀的積子。

錢塘江全長四百九十四公裏,它的入海處呈現一個龐大的喇叭口形狀,以“錢塘潮”聞名於世。江水和因潮汐而倒灌入江口的海水;互相搏擊,加上其他迄今仍弄不清楚的奇異原因,使江潮浪頭高聳天際,發出天崩地裂的巨聲。尤以陰曆八月十五日月圓時節,最為壯觀,常吸引數十萬觀潮的群眾,在岸上驚心動魄。

南北大運河全長一千七百九十四公裏,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從杭州錢塘江開始,直到北京,縱貫中國本部心髒地帶。其中長江到淮河一段,開鑿的時間最早,紀元前五世紀時,由中國曆史上美女之一西施的國王丈夫夫差開鑿,當時稱為邗溝。長江到杭州錢塘江一段,七世紀時由患有大頭症的隋王朝皇帝楊廣開鑿。淮河到北京一段,十三世紀時由蒙古人開鑿。它是中國唯一的貫穿南北的河道,江南食糧主要靠此輸往北京。

河流之外,我們再介紹幾個中國曆史上的重要湖泊。

青海湖麵積四千五百八十三平方公裏,中國第一大鹹水湖。在曆史上,因為長期處於西部邊疆之外的緣故,成為一個荒涼而神秘的境城,它於七世紀時就一度並入中國,湖中小島海心山,是佛教聖地之一。從前,因為喇嘛教僧侶宣稱青海湖的水是弱水,船入即沉,所以沒有船隻敢航行這個茫茫無際的弱水之上。隻有等到冬天結冰時,島上廟宇裏的高僧才踏冰而出,采購一年所需的食糧和日用品。

青海湖以一個鹹水湖而結冰,也是奇跡。它本是一個淡水湖,布哈河穿過它而注入南方的黃河。後來在一次我們不知道年代的強烈地震中,日月山隆起在黃河跟青海湖之間,這個湖遂被封閉。大概還需要相當久的年代,鹽份才能增加到無法結冰的程度。

洞庭湖麵積二千八百二十平方公裏,不過這隻是一個約數。長江水位上升時,它廣如大海。冬天水枯時,僅殘存數條河道。但它的重要也正在此,它具有調節長江水量的功能。

鄱陽湖麵積三千五百八十三平方公裏,是中國的第一大淡水湖。曆史上若幹著名的水上戰役,都在洞庭湖和鄱陽湖發生。兩湖所擁的廣大流域,是農產品的寶庫,被認為豐收時可供全國人口之需,所以有“兩湖熟,天下足”的諺語。

太湖麵積二千四百二十五平方公裏,像一個小型的青海湖。但太湖是淡水湖,座落在長江下遊肥沃的三角洲中心。豐富的農產和漁產,使太湖流域被稱為“魚米之鄉”。中國曆史上最富有的農家,就在此區。他們富有的程度,能使北方山區的農人或沙漠上的牧人目瞪口呆。

最奇異的湖是位於新疆白龍堆沙漠中的羅布泊。偉大的探險家張騫於紀元前二世紀進入西域時,第一眼就看見了它,稱它為“鹽澤”,這個名稱說明它是一個濃度極高的鹹水湖。羅布泊麵積大約二千五百七十平方公裏——沒有人知道它的確切數字,因為它時大時小。流沙的滾動和太陽的蒸發,以及塔裏木河的淤塞改道,都會使舊湖幹涸,而在另一地區出現新湖。於是它遂成為世界上少數會搬家的湖泊之一。

居延海湖(嘎順諾爾湖)麵積大約一千八百平方公裏,也沒有人知道它的確切數字。位於河西走廊之北瀚海沙漠群的西端。它分為兩個湖,像沙漠中兩隻寂寞的眼睛。紀元前二世紀起,中國便在這裏設立要塞(亭障)監視匈奴的行動。它也是會搬家的湖,但跟絕無人跡的羅布泊湖不同,居延海湖四周都是肥沃的耕地,從祁連山流下的雪水溶化而彙成的河流,在沙漠中艱苦的造成一個狹長的綠洲之後,注入居延海湖。

三山

中國極西邊界上的帕米爾高原,是亞洲的群山之母,她向四方繁衍出她的兒孫。這些兒孫,每一個都具有無比的雄姿。在中國境內部分,我們分為兩項介紹,一是山脈,一是山嶽。

山脈,指連續起伏,顯而可見的峰巒係統。

中國曆史上最早出現的山脈是太行山脈,起自北京的西北,止於南方的黃河北岸。地質學家說,太行山之東,太古時候原是大海,北京、天津一些城市都在海底。大概紀元前四十世紀或三十世紀,才衝積成為海拔僅二十餘米的廣大原野,稱為大陸澤或河北平原,構成華北大平原的一部分。主峰小五台山,海拔二千八百八十二米。太行山之西,是平均高度一千米以上的高原,稱山西高原,構成黃土高原的一部分。太行山脈的平均高度一千五百米,適足以隔斷河北平原上的戰爭不能西進,也成為戰亂時代難民們的避難所在。太行山南北長八百餘公裏,隻有八個僅可容身的峽穀,以溝通河北平原跟山西高原,世人稱之為“太行八陘”,形勢險要,被形容為“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一直到二十世紀初,太行山仍在國防上作過偉大貢獻。

秦嶺橫亙在古都西安之南,跟渭河平行,主脈東西七百公裏,主峰太白山高度三千七百六十七米。主脈平均高度二千五百米,比太行山要高一千米。它的峻峭而驚險的嶺穀有效的把中國中部隔斷。它的尾巴跟淮河的頭部遙遙相接,連成一條我們所稱的“秦嶺淮河線”,作為中國本部南北的分界。秦嶺以北跟淮河以北,屬於華北地理的和人文的係統。秦嶺以南跟淮河以南,屬於江南地理的和人文的係統。秦嶺擁有古中國最著名的“棧道”工程,在懸崖絕壁上,鑿洞插杆,上鋪木板,作為穿越山脈的道路。若幹使曆史扭轉方向的戰役,就是由於戰勝的一方能控製棧道的緣故。

桐柏山和大別山它們事實上是秦嶺山脈的尾巴,錯綜相連,橫臥在淮河跟長江之間,成為北方蠻族侵人華北大平原時,中華人的最後防線,過此便直抵長江。它們是長江的前衛,大分裂時代和金、宋二帝國對抗時代,退縮到長江之南的殘餘王朝,即靠此二山作為緩衝。此二山如果落入敵人之手,長江之北的重鎮如襄陽(湖北襄樊)、漢口(湖北武漢長江北岸),便無法拒守。長江天險,即喪失一半。

祁連山橫亙在新疆的天山跟中國地理中心蘭州之間,綿延一千公裏,平均高度在四千米以上。紀元前後,北方是匈奴人,南方是蕪人,所以它在中國早期曆史上,擔任隔絕這兩大蠻族結合的任務。匈奴所居的山北一帶,水草茂盛,被稱為河西走廊,是匈奴汗國唯一可從事農業的富饒地區。位於甘肅省永昌縣的胭脂山,是祁連山群峰之一,出產高級化妝品胭脂;紀元前二世紀時,河西走廊歸附中國,匈奴人悲歌說:“奪我胭脂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守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養息。”匈奴汗國從此轉衰。

陰山主脈橫亙在黃河“幾”字形的北岸,即河套之北,綿延六百公裏,高度在一千至二千米之間。是從前以農業為主的中華民族跟以遊牧為主的一些遊牧民族的最北分界線。陰山之北,因雨量稀少和風沙的侵襲——幾乎山腳下就是瀚海沙漠群,古代那種簡陋的農業生產技術,無法生根。以致中華人的屯墾隻限於陰山山脈之南,唯一的希望就是遊牧民族到此止步。所以唐王朝詩人所說的“不教胡馬度陰山”,遂成為歌頌將軍們偉大功績的標準。

昆侖山長達二千公裏,帕米爾母親的長子,以五千米至七千米高度的無比雄姿,從母親懷抱中,向東方奔馳,北側是僅海拔一千米的塔裏木盆地,南側則跟喜馬拉雅山共同築成世界屋頂。昆侖山於十八世紀才永遠地納入中國版圖,但它是中國神話中最古老的仙山。據說,山上有一位法術高強的美貌仙女,名王母娘娘,紀元前二十二世紀時,她曾把一包長生不死的仙藥,贈送給當時夏王朝第六任君王後羿;紀元前十世紀時,周王朝第五任國王姬滿也曾駕著有神性的馬車,從當時的首都鎬京(陝西西安)出發,一夜間奔馳三千公裏,到達昆侖山,跟她相會。神話學家為了使人確信不疑,還肯定的說,那一年是紀元前九八六年,正是西方世界希伯來國王大衛王在位的年代。

喜馬拉雅山它是全世界無人不知的終年都被積雪覆蓋著的巨山。跟北方的昆侖山和東方的大雪山,共同築成世界屋脊,包括古吐蕃王國的全部疆土,廣達二百三十萬平方公裏,不僅麵積廣袤,而且海拔極高,平均六千米。假如把世界縮小為一個普通城市,這個高原就像唯一的一座五十層高的巨樓,矗立在最高隻有三十層,而絕大多數隻有一層二層的矮小的群屋之間。從巨樓向下眺望,可以俯視世界每一個角落。喜馬拉雅山的主峰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位於中國跟尼泊爾王國之間,海拔八千八百四十八米——恰如在五十層高樓上再矗起一個三十八層高的鐵塔。喜馬拉雅山隔斷了中國跟印度的交通,蒙古帝國的創造者鐵木真就因恐懼它的高度,而不敢穿越。十八世紀英國征服印度後,雖野心勃勃地企圖北進,也因喜馬拉雅山的危險山道和稀薄空氣,使積極的軍事行動發生困難。現在雖然已是核子武器時代,但它仍是中國西南邊疆的保護神。

五嶺事實上它不是一個整體的和完整的大山脈,隻是如其名稱所示的五個獨立的山脈。從西到東,斷續連綿約一千餘公裏,像一彎上弦的新月,排列在江南地區的腰部,因之也被稱為南嶺山脈。最西是廣西全州縣的越城嶺,次西是湖南省道縣的都龐嶺,中間是湖南省江華縣的萌諸嶺,第四是湖南省郴縣的騎田嶺,最東是江西省大餘縣的大庾嶺。它們連成一個亂山係統,作為長江流域跟珠江流域的界碑,也作為中國極南疆土與長江流域交通的最大障礙。紀元前三世紀時,秦王朝贏政大帝的遠征兵團在大庚嶺上鑿出一條山道,中國勢力才開始到達珠江流域以及越南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