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年糕加熱後會變軟?
我們都吃過年糕,當把硬邦邦的年糕放到火上烤一會兒後,年糕就會變得非常軟,吃在嘴裏香噴噴的。這隻不過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個最為典型的例子。
多數物體一經加熱,隻要不產生化學變化,都會變得比加熱前要軟,甚至於固態被加熱後變成了液態。其主要原因是由於組成物體的分子受熱後,變得非常活躍,使得物體體積膨脹,於是就變得較軟了。
比方說鐵,是很硬的東西,但受熱後會變軟,甚至化成了鐵水。關於這方麵的例子還很多。小朋友們可以自己觀察一下。
為什麼火車窗外的近景比遠景閃過得快?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坐在火車上觀看窗外的景物,總覺得道路兩旁的樹木像飛一樣地從眼前掠過,而在遠處的山卻紋絲不動似的,移動得那麼緩慢。
其實,靜止不動的樹木和山相對於火車的運動速度是一樣的,這隻是用目光追視窗外景物所造成的不同感覺。由於近景在你的視野中運動的幅度大,所以它們一閃而過,遠景在視野中運動的幅度小,因此閃過的速度也就變慢了。
為什麼水裏有氧卻不能燃燒?
氧氣是易燃的。在化學實驗中,氧氣被用來做助燃劑。在機械工業中,氧氣被用來切割或焊接金屬。氧氣無色無味,它的分子式是O2,是由兩個氧原子組成的。
我們也知道,水是由氧原子和氫原子組成的,它的分子是H2O。而水中的氧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水是氫元素和氧元素的化合物,而水中的氧是不能燃燒的。
如果認為“有氧就能燃燒”,那麼二氧化碳中也有氧,而且氧的成分比水中氧的成分還多,可是二氧化碳卻不能燃燒。事實上,二氧化碳和水不僅不能燃燒,而且還是滅火的主要材料。
所以說,化合物和化學元素是完全不一樣的兩個慨念。希望同學們不要一看到有含氧成分的物質就認為可以燃燒,要注意分清它們的化學性質。
什麼是慣性?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當我們乘坐正在前進中的汽車時,汽車突然刹車,我們的身體就會不由自主地向前傾,而當靜止的汽車突然啟動時,我們的身體又會不由自主地向後仰。
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這是慣性在起作用。那麼,什麼是慣性呢?慣性就是物體在不受外力的作用下,總有保持靜止或勻速運動狀態的性質。
所以,在乘坐汽車時,人若是在汽車裏跳起來,人隨汽車向前運動的狀態依然保持著。對站在馬路邊的人來說,汽車向前運動,跳起的人也以同樣的速度向前運動。當他落到汽車上時,仍可落到原處。
不過,當人在汽車裏跳起來後,多數情況還是汽車比人向前運動得略快一點兒,這是因為下落時,還有一個向下的人的重力分量降低了運動的速度所致。
為什麼煤氣的火苗是藍色的?
不同的物質,在燃燒時都有不同顏色的光發出來。大家都看過焰火,那五顏六色的火花為節日增添了歡快的氣氛。之所以有這麼多顏色,這是因為炮竹煙花中含有不同的化學物質,一旦燃燒,它們就發射出各自不同的光芒。
城市中用的煤氣以一氧化碳和氫氣為主,它們燃燒時呈現出淡藍色的火苗。而液化石油氣以甲烷為主,燃燒時呈微紅色。最近,城市中開始使用天然氣,天然氣也以甲烷為主,燃燒時呈微紅色。
當水濺灑進火爐子裏時,燃燒的溫度會暫時下降,碳不能充分燃燒,所以火苗呈現出微紅色。
純淨的煤氣是無色無味的可燃性氣體,而煤氣中的一氧化碳是個害人的東西,可使人致死。為了使人們安全用氣,煤氣廠就特地在煤氣裏加了一點硫醇之類的加臭劑。這樣,哪兒漏煤氣,那裏就有股熏人的臭氣,引起人們及時去堵漏,不致引起煤氣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