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動物知識(1 / 2)

世上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這已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它甚至變成了諺語,被人們運用在對某個問題爭論不休,永遠得不出結論的時候。正確的說法是:先有雞,後有蛋。

1861年,在德國巴瓦利地區發現了一個1億5千萬年前的始祖鳥的化石。從始祖鳥化石中可以看出,它兼有鳥類和爬行類的特征。它有鎖骨、跗骨及前足趾,特別是尾部和前肢生有羽毛,是屬於鳥類的依據。但它沒有角質嘴,有齒、脊椎,尾部很長、胸骨窄狹、長著爪,又有許多爬行類的特征。由此可見,鳥是由爬行類進化來的。

爬行類動物全部都是卵生,長大後又開始產卵。在這種循環往複的過程中,發生了突然變異的進化。於是產生了許多分支,其中有一支和鳥類最相似的假鱷類。在假鱷類中,其中有一類叫做鳥鱷類,它們在形態上與鳥類很相似,經過許多年的發展,鱗片演變成為羽毛,逐漸變成了鳥類。

鳥類的一個分支是野雞,野雞經過馴化就變成了家雞,因而也可以說世上是先有雞的。

動物有語言嗎?

人也是動物,而且是能製造、使用各種工具並進行勞動創造,還能通過語言和文字進行交流的高級動物。越是高級的動物,發出的聲音就越複雜。

除人之外,很多種動物都能發出類似高級動物的聲音。例如猴子能發出40多種聲音;黃鶯也能發出悅耳的叫聲和婉轉的啼鳴。這些叫聲是動物們在和自己的同伴對話,進行信息交流的一種方式。

鳥類的鳴叫聲可分為好幾種,平常的鳴叫和繁殖期間的鳴唱是不一樣的。

科學家還了解到,老鼠是以20萬赫茲的音頻進行同類之間對話的。

我們人類的耳朵隻能聽到20~20000赫茲這個範圍的聲音。最近科學家發現,大象發出的聲音的頻率在14~20赫茲之間,這個頻率的聲音叫次聲,人耳是聽不到的,但是大象之間都能聽得見,這就是大象進行交流的語言。據研究發現,這種次聲波是從大象前額上能夠振顫的部位發出來的。

鸛沒有聲帶不能叫,但它們卻可以用上下喙撞擊發出的響聲來互相“交談”。

因此說,動物是有語言的。

為什麼隻有地球上才有動、植物?

從前,有的科學家認為火星上可能有生物,還流傳著種種有關“火星人”的傳說,還編撰了“火星人”與地球人之間的星球大戰的故事。但是,據美國發射的宇宙飛船向火星施放的登陸艙觀測表明,火星和月球一樣是顆沒有生物的寂靜的行星。

在太陽係的九大行星中,火星和水星是兩顆岩石星球。土星是顆有一個相當厚的液體外殼的星球,它的表麵是由氫、沼氣和氨組成的大氣層。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離太陽太遠,表麵溫度非常低,因而不可能有生物。

九大行星中唯有地球上存在動、植物,這是因為地球上有水,水是生命之源。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恰到好處,這樣就可使地球上的水免遭蒸發掉,而使表麵有71%的水域。

32億年前,海水中出現了硫化細菌。27億年前,海水中又出現了藍藻的植物,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出了氧氣。有了氧氣,便出現了動物,逐漸演變成現在這麼個有動、植物的世界了。

動物能辨別顏色嗎

據說貓、狗等夜行性動物都是色盲。這是因為它們的眼睛裏隻具有許多能感受弱光的杆狀細胞,這種細胞使夜行性動物在光線較弱的地方有視覺感。

與此相反,能感覺強光的細胞叫做錐狀細胞,錐狀細胞多的動物是晝行性動物,它們能清楚地分辨出各種顏色。我們人類的眼睛就是如此。

鳥類的眼睛裏錐狀細胞多,杆狀細胞少,因此,鳥對顏色的反應非常敏感。人們根據鳥的這種特性,在秋天莊稼成熟的時候,將紅色和白色的布條掛在稻田裏,就能起到驅趕麻雀和烏鴉的作用。

但是有的鳥類的眼睛裏錐狀細胞少,杆狀細胞多。如斑鶇之類的候鳥,它們是在夜間借助星光遷飛的。再如貓頭鷹、夜鶯、鷺鷥等夜間活動的鳥類,它們的眼睛中也是杆狀細胞比錐狀細胞多,此類鳥多為色盲。

魚的眼睛可以看見周圍360度的景物,像照相機上的廣角鏡頭。在淺水區生活的魚對色彩有感覺,因此在淺水區釣魚的時候,要用彩色的毛鉤來釣,更容易釣到魚。

動物是怎樣進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