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華胥女雷澤受孕 軒轅洞伏羲誕生(1 / 3)

宏揚中華文化揭示上古秘史

欲知華夏根基請讀傳世巨著

中華上古傳奇

(又名中華上古十二帝)

第一部三皇傳奇

本書係參考《四庫全書》內百餘部典籍而創作,係統講述了上古時期自人祖伏羲、女媧、炎、黃二帝、少昊、顓頊、嚳、摯、堯、舜、禹、啟等十二位上古帝王的事跡,以及發生在他們那個時代眾多動人的經典神話故事。全書氣勢磅礴,情節跌宕起伏;隨著故事的展開,將帶您進入一個奇趣、神秘、震撼、驚險、引人入勝的上古世界!

----更多精采故事在後麵

今日發表:

第一回華胥女雷澤受孕軒轅洞伏羲誕生

有詩曰:

無極太虛氣中理,太極太虛理中氣。

乘氣動靜生陰陽,陰陽之分為天地。

未有天地氣生形,已有天地形寓氣。

從形究氣曰陰陽,即氣觀理曰太極。

這是清人吳謙等,在所著《醫宗金鑒》中寫的一首詩。此詩係根據《易經》和《老子》的學說而寫。雖然聽起來非常深奧難懂,但它卻講的是中國上古之人認識天、地、萬物生成的道理。因為此書名為《中華上古傳奇》,內容涉及華夏先祖的誕生及諸多上古神話故事,所以必須先從天、地開辟和人類誕生時的太古說起。為了讀懂這首詩,先將詩中所涉及的幾個中國哲學術語作以必要的解釋:

這裏的“無極”,乃是指沒有窮盡,兼指空間和時間。也是天地未分時最原始的無形無象的混沌狀態。

“太虛”即“氣”,“乃世界萬物之本原也。”正所謂“天地合氣,萬物自生。”因此,“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而這裏的“氣”,並非我們今日所說的空氣,這種“氣”乃是蘊含著萬物生成的極其微小的物質,就如今日生命科學上的DNA,即脫氧核糖核酸或質子一樣,是萬物誕生的基本要素,當萬物消亡之後,又皆化為“氣”,變成了“太虛”。

“太極”乃至大、至高,無有終極之意。《易·係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即天、地),兩儀生四象(即春夏秋冬四季),四象生八卦。”這裏的太極,也是派生萬物的本源。所以孫中山對“太極”的解釋是:“原始之時,太極動而生電子,電子凝而成為元素,元素合而成為物質,物質聚而成為地球,此世界進化之第一時期也!”

詩中的“陰陽”,最初指的是日、月,天、地和男、女。如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男為陽,女為陰。後來凡指一切事物和現象的正反兩個方麵。《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說明陰陽這對矛盾勢力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而陰陽交替就是宇宙的根本規律。

最後再說這詩中的“理”字。理乃道理和準則也,但此處卻是指事物的特殊規律,與具有普遍規律的“道”是有區別的,正是它有著千變萬化的特殊規律,所以萬物才有了各自不同的形狀和性質。

明白了上麵這幾個詞、字的含意,我們即可知道古人是如何解釋天地和萬物生成的。而對於這首詩,也就不難讀懂了。在這首詩中,說的是在天地未分之時,天地萬物,當然也包括人類在內,無論是有機的生命信息或無機的所有物質分子,都蘊含在無邊無際的宇宙空間中的“氣”內。直到某個時候,這些“氣”受到某一個外力的作用,如當代科學家推測的“宇宙大爆炸”產生了星係、星球一樣,在這個外力的作用下,“氣”突然旋轉流動起來,在一靜一動中就產生了陽和陰,也就是輕和濁,也就如今日的離心沉澱法一樣,清輕者上升為天,濁重者下沉為地,而孕育在“氣”中的有機生命因子就落入地麵,誕生了世界上的萬物,而人類也就從此誕生了。

由此看來,華夏先民在數千年前就對天地萬物的誕生,有了如此樸素的唯物主義認識,而西方人則至少落後了一兩千年。直到公元1859年,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物種起源》一書問世,才摧毀了各種唯心主義的“神造論”,使宗教界所宣傳的是上帝創造了人類、是神主宰著一切的思想受到了一次沉重的打擊。於是,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才開始探索天地和人類誕生的起因,直到當代,西方科學家才認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基因,有可能是從宇宙或慧星的塵埃中傳入地球,這與我中華先祖對於生命起源的認識何其相似!

當然,中國人對於天地如何誕生,也有一個神話故事。如在我國三國時,有一個名叫徐整的人,在他所著的《三五曆記》書中寫到:“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後乃有三皇,數趣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裏。”書中還說:所有日月、星辰、風雲、山川、田地、草木、金石,都是盤古死後由他身體的各部分變成的。因為此說全係神話,所以在所有正史之中,幾乎都不引用,在著名的《四庫全書》中,《三五曆記》也並未被收錄。但該書將天地未分之時的渾沌狀態比做雞蛋,倒是很有意義的。雞蛋的核心為蛋黃,就如我們地球的地核;蛋清就如地漫,也就是充滿著岩漿;而薄薄的一層蛋殼,就如地殼,也是地球表麵最薄、最硬的一層。從這方麵來說,徐整的比喻還是非常恰當的。僅此,也比西方人對於地球的認識要先進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