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揚中華文化揭示上古秘史
欲知華夏根基請讀傳世巨著
中華上古傳奇
(又名中華上古十二帝)
第一部三皇傳奇
本書係參考《四庫全書》內百餘部典籍而創作,係統講述了上古時期自人祖伏羲、女媧、炎、黃二帝、少昊、顓頊、嚳、摯、堯、舜、禹、啟等十二位上古帝王的事跡,以及發生在他們那個時代眾多動人的經典神話故事。全書氣勢磅礴,情節跌宕起伏;隨著故事的展開,將帶您進入一個奇趣、神秘、震撼、驚險、引人入勝的上古世界!
----更多精采故事在後麵
今日發表:
第四回播種五穀始農耕琴瑟樂舞伏羲興
伏羲是一位善於思考、善於觀察自然的人。每當他上山打獵時,不但細心觀察各種野獸出沒的規律,還不斷觀察一些鳥類和食草動物都喜歡吃些什麼。到了天氣最熱的時候,他看見成群的鳥兒飛進一大片草叢裏啄食一種頂部長滿顆粒的金黃色果穗,而那些野牛、野豬、野雞也特別喜歡吃這種果實,心想這些鳥呀、獸呀,都喜愛吃這種果實,我們人為什麼不可以吃呢?於是,他就采集了一些,先放進嘴裏嚼了嚼,發現甜甜的,味道還真不錯,然後又采集了一些,帶回部落裏,用火把這些果穗燒熟了再吃,哪知燒熟了的果穗又香又容易嚼碎,於是他就發動部落的人都到山上采集這種果實。那些掉了牙的老人和沒有長出牙齒的幼童看到別人樂滋滋的吃著這些從未吃到過的食物,一個個嘴饞的流出了口水。伏羲麵對此情此景,心中實是不忍,於是就搬來兩塊比較平滑的石頭,將這些燒熟了的果穗揉了揉,吹去外皮,放在兩塊石頭中間,拿起上麵的一塊石頭研磨起來,不一會,就把這些果實磨碎了,使那些沒牙的老人和兒童也能分享到這種香噴噴的美食。這種果實,人們就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做麥子,而用兩塊石頭將麥子磨碎,後來伏羲又進一步將其完善為石磨,人們稱石磨為礱,傳說是龍的一種,其實都是對伏羲的一種紀念,因為伏羲是龍的兒子,又生的是人首龍身,伏羲當上國君後又將龍作為部落的圖騰標誌,所以後人在造字時,就把龍字放在石頭的上麵,成為一個礱(音龍)字,以紀念是伏羲發明了石磨。
且說伏羲發現麥子可以食用之後,就讓人們上山盡量多采,以備人們食用。還留心這些麥子發芽了,第二年又到天氣最熱的時候成熟了,人們仍然可以采摘,於是就選擇了一塊肥沃的土地,在天氣轉冷的時候用火燒掉雜草,然後將麥種播下,年年如此,年年收獲,就這樣最原始的農業出現了。隨後,伏羲又用同樣的方法,發現了稻、粱、黍(穀)、菽(豆),並讓一位名叫陰康氏的人專門負責種植這五種穀物。當伏羲當上國君後,又給這位陰康氏封了一個官職,官名叫做土龍氏,也就是主管農業和土地的官員。
這一天,伏羲又到野外去考察植物,想觀察一下有那些植物可以利用。於是,他來到曠野,忽然發現一種植物,長的有一兩人高,比大拇指還要粗的方形莖幹,皮粗糙而有溝紋,旁無枝椏。他順手扯下一株,想把它折斷,但怎麼也折不斷。又往附近走了一會,見附近有一個比較大的水坑,這可能是雨水將這些植物淹沒了,水坑裏有許多這樣的植物倒在裏麵。他從水坑裏麵撈出了一棵,再用手將它折斷,哪知這植物的杆子斷了,可它的皮卻十分結實,怎麼扯也扯不斷。再看那植物粗糙的表皮已經漚爛,而裏麵的皮卻是灰白色。他將這些灰白色的皮剝了下來,又試著扯了幾扯,仍是扯不斷。見此情況,伏羲大喜。他在心中想到:“如果用它作網,那網就可以製作的很輕巧,這可比龍須草結實的太多了。”於是,他就從水中撈出了一大捆,背回家去。伏羲還根據這種植物表皮和種子的特征,為這種植物起了個名字叫做大麻。
伏羲向妻子女媧說起了這種大麻的好處,那女媧原是極為聰明之人,立即與伏羲一起用這種大麻的纖維撚起線來,不到三天,就織成了一個比較大的魚網,伏羲到湖中一試,這網果然好用,半天工夫,竟捕回了很多魚。
為了將網製作的更快、更精巧、更結實,伏羲又發明了一個陶紡輪。何謂陶紡輪?即用泥土燒製的撚線工具,是紡錘上的小輪。此輪為圓形,中心有孔,孔中植以兩端削尖的直杆,即成為紡錘。撚線時,將纖維一端係緊在直杆的一端,另隻手將紡輪用力旋轉,在轉力和重力的作用下,即帶動纖維使其成為細線,到了一定長度,便將細線纏繞在上端的直杆上,到了一定粗度,再將線團從直杆上取下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