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伏羲祖魂歸故裏 女媧氏繼夫受命(1 / 2)

宏揚中華文化揭示上古秘史

欲知華夏根基請讀傳世巨著

中華上古傳奇

(又名中華上古十二帝)

第一部三皇傳奇

本書係參考《四庫全書》內百餘部典籍而創作,係統講述了上古時期自人祖伏羲、女媧、炎、黃二帝、少昊、顓頊、嚳、摯、堯、舜、禹、啟等十二位上古帝王的事跡,以及發生在他們那個時代眾多動人的經典神話故事。全書氣勢磅礴,情節跌宕起伏;隨著故事的展開,將帶您進入一個奇趣、神秘、震撼、驚險、引人入勝的上古世界!

----更多精采故事在後麵

今日發表:

第九回伏羲祖魂歸故裏女媧氏繼夫受命

據有關史書記載,伏羲在位一百六十四年之時,突然去世了。他去世後,其魂氣歸於天,體魄降於地,臣民們追思其德,稱伏羲為帝太昊。太乃極大、極高之義;昊乃天也,如日月也。人們把伏羲的功德比作極大、極高的天和日月一樣的光明,並將伏羲稱之謂人祖之神,在中華大地廣為祭祀。

據傳說,在伏羲去世時,晴天響起了霹靂,淮水發出了嗚咽。因為伏羲曾留下了遺言,說他去世後,要葉落歸根,回歸方城山,於是他的臣民們就用一根大圓木將中心挖空,做了一副欞柩,準備從淮水逆水而上將欞柩運回方城山。說也奇怪,人們剛把伏羲的欞柩運到河邊,準備乘船時,突然,從水麵浮出了一個白色的大烏龜,它很快爬到岸上,向伏羲的欞柩點了三次頭,意思是向伏羲叩了祭拜禮,然後又對著女媧娘娘點點頭,然後它對著人們高高的仰起頭,向它的背部點了幾下,意思是讓人們把伏羲的欞柩放到它的背上。人們立即動手抬起了欞柩,輕輕的放在龜背上,隻見大烏龜穩穩當當的馱著欞柩,下到水裏,而女媧娘娘也站到龜背上扶著欞柩,其他大臣和百姓們,則從陸路跟隨欞柩由淮水進入潁水,向方城山進發。這時的淮水、潁水,似乎是倒流的一樣,水不興波,而那隻大白龜原是能大能小的神龜,伏羲到宛丘國解圍時,它就曾馱著伏羲由潁水東南而下來到宛丘的,所以這次又突然出現,仿佛它和伏羲之間早已有了默契。為了讓陸路上的人馬能夠跟上,它隻好遊遊停停。從宛丘到方城山不下四五百裏,因為送葬的人大多是老百姓,每天步行也隻能走數十裏路,所以到了第七天人們才來到方城山。

方城山是一座平地上突出的高大山峰,其海拔高度近千米。據《史記·正義》載:“方山其山頂上平,四麵險峻,有方城,周十裏,故名方山或曰方城山”。

這裏說的“方城,周十裏”,傳說就是在人祖伏羲時所建的十裏方城。這裏原本是大風國的國都所在地,至今方山的山頂還有數公裏長的古石城牆遺址。

話說那隻神龜馱著人祖伏羲的欞柩和女媧娘娘,由穎水逆水而上一直來到方城山下麵的白龍潭。穎水是淮河的最大支流,它發源於中嶽嵩山,經禹州的西北-東南橫穿全境,在安徽界彙入淮河。

人們在白龍潭(又稱白龜潭)岸邊將人祖伏羲的欞柩從神龜背上抬至岸邊的軒轅洞,這裏原是人祖伏羲的誕生地,伏羲的臣民們在這裏舉行了盛大的祭典儀式,然後將伏羲的欞柩安葬於原先大風國的國都方城山上。

在今日的方山古城寨中央,有一高大陵墓,陵周古柏參天,世代相傳這裏就是人祖伏羲的陵墓。陵墓占地約有一畝,高約十米,周圍所砌的青石已風化。在清《禹州誌》中還記載,唐代時有一位仿效伏羲的人叫朱太尉,自稱“龍的傳人”,他種桑育林和種植青竹、興灌溉發展農業,功績很大,讓人們在他死後埋在伏羲腳下,意思是他死後也要追隨伏羲為百姓多做好事,所以後人亦有稱此陵墓為朱太尉墓。此陵墓正南有一條石道,相傳是朱太尉親自運石所修,道石分赤、黃、青、白、黑五色,景色奇特。至今當地百姓每逢農曆二月二“龍抬頭”日,即前往陵墓悼祭伏羲氏和朱太尉。此地植被很好,現有古柏及其它樹木近百畝。

諸位:書說到此,大家會問:人們都說人祖伏羲的陵墓是在今日的淮陽,怎麼又會在禹州市的方山呢?其實這沒什麼奇怪的。就拿黃帝來說,陝西省黃陵縣的黃帝陵,在《史記》中就記載為黃帝的“衣冠塚”,在河南省靈寶的黃帝陵,在《史記》中記載是黃帝的“葬靴塚”。由於漢武帝既然對陝西的黃帝陵作了定論,後來的帝王們就繼承了漢武帝的遺風,年年去祭拜,這就叫約定成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