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重農事五穀豐登創集市貿易始興
且說有年受父命當上宛丘國君,由於他對火十分崇拜,認為火可以使人熟食,火可以抵禦寒冷,用火可以清除雜草,從事農耕,所以就“以火為紀”,將火作為部落國“圖騰”,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國徽,並且在所有旗幟上都畫上一朵熊熊燃燒著的火的圖形,而任用的一切官職,也都與火字有關。正因如此,人們就稱他為炎帝了。
常言道:英雄要有用武之地,更何況是一位國君。因為國君的權力是不受製約的,他要是一心為國為民,國家則昌盛發達,人民則豐衣足食;如果他荒淫無道,殘害百姓,則或被國民推翻,或被他國滅亡,而民眾則必受生靈塗炭之苦。
炎帝自然是一位有道明君。他當上國君後,就頒布命令:春夏之間,正直萬物生長繁茂之時,山林不可砍伐,漁獵必須禁止,讓萬物休養生息,大量繁殖,才能為人們提供更多的食物。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教育人們,要保護環境,要維護生態平衡,使資源得到永繼利用。
炎帝還將自己發明的耒耜在宛丘國普遍推廣,並號召人們大力飼養耕牛。用牛拉犁耕地,不僅是大大減輕了人們的體力勞動,關鍵是可以擴大耕地麵積,以較少的人力幹更多的農活。但是,麵對越來越多的人口和一年隻收一季的穀物,還是滿足不了人們對食物的需求。打獵吧,野獸也日益減少,充其量也隻能是對人們食物的一種補充;而養的馬主要是讓人騎的,養的牛,又是為了耕田的,那些豬呀、羊呀,雞呀,生長的也都很慢,也根本不能作為人們的主食。炎帝想來想去,還是將目光放在土地上,放在五穀的種植上。
炎帝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充分利用地力,將農作物的種植由一年一季改為一年兩季。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用了數年時間,走遍了宛丘國的山山水水,考察各地的土壤和水利狀況,並研究了先皇伏羲傳下來的《河圖》、《八卦》、《太昊曆》。於是就命大臣司怪負責占卜,也就是用火煆灼龜甲,從龜甲上的裂紋情況推測吉凶;又命大臣巫鹹、巫陽負責用蓍草占卦,進而在伏羲《八卦》的基礎上研究出了一部為發展農耕的《連山易》和《太初曆》。這部《連山易》一是重天時。即注重研究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規律,並研究氣候和氣象條件對人體健康、農作物生長和家禽、家畜的影響;二是重地利。注重山川地貌、地勢高下及河流湖泊、土壤肥瘠的研究,以決定人們的居住環境和適合種植什麼農作物;三是對農作物的生長規律進行研究。也就是對各種農作物適合在什麼氣候、什麼地方、什麼土壤條件下種植,它們在什麼時間播種,什麼時間進行田間管理,什麼時間進行收獲。因此在史書中說:每當春天來臨,炎帝即“教民耕稼”、“宜植五穀”;每當夏天來臨,即根據“百物茂長”,教民“耜以起土”進行中耕;每當秋天來臨,當“秋實以滿”之時,即教民“始知棵”進行適時收割;每當冬天來臨,即教民“耜柄以為耒”,修理農具以備來年使用。
人們說:實踐出真知。為了實現一年能收獲兩次穀物,就必須研究農作物的生長特性。炎帝在自己居住的“宮庭”附近,開辟了一塊五穀實驗田。這裏的宮庭,實際上是數十間石牆草頂的房屋,而這些房屋與百姓們住的完全一樣。在實驗田裏,炎帝不僅要親自下田耕作,還讓他新婚不久的妻子,即赤水部落國諸侯的女兒聽沃與他一起下田勞動。他們在這塊實驗田裏,按季節種上了麥、稻、粱(高梁)、黍(穀)、菽(豆)和各種瓜果蔬菜,通過對各種作物生長環節的細心觀察,發現在麥子成熟後立即進行收割,並抓緊時間耕地,還可以種植稻穀、高梁、黍穀、菽豆,這樣一來,一年中就有了兩個收獲季節,即麥收和秋收。而一塊土地上,一年就可收獲兩次穀物,使糧食產量成倍提高。炎帝立即將這種耕作技術在宛丘國和有熊國進行推廣,使人們的食物來源有了充足的保證。所以,在今日河南省的淮陽,還留下了炎帝時的“五糧台”勝跡。
在炎帝大力開展農業研究的同時,他的一位臣子名叫赤冀,則研究出了“斷木為杵,掘地為臼”,即發明了可以去除穀殼的石臼。這種最原始的石臼,就是在一塊大石上,用比這塊大石還要堅硬的石頭鑿出一個比較深的圓坑,再用一根端部砍削為半圓形的木頭作為杵(音儲),即搗物的棒槌。人們將稻類等穀物放入這個石臼內,然後手舉木杵槌擊稻穀,就可以將稻殼剝離,這種過程也叫舂米。當人們有了金屬工具後,就將石臼製作成一個圓柱形,可以移動,這樣的石臼在今日的一些山區農村仍然可以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