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揚中華文化揭示上古秘史
欲知華夏根基請讀傳世巨著
中華上古傳奇(又名中華上古十二帝)第一部三皇傳奇
這部書係作者周光敏曆經六年時間,在參考《四庫全書》內百餘部典籍而創作,係統講述了上古時期自人祖伏羲、女媧、炎、黃二帝、少昊、顓頊、嚳、摯、堯、舜、禹、啟等十二位上古帝王的事跡,以及發生在他們那個時代眾多動人的經典神話故事。全書氣勢磅礴,情節跌宕起伏;隨著故事的展開,將帶您進入一個奇趣、神秘、震撼、驚險、引人入勝的上古世界!
----更多精采故事在後麵
第三十六回炎帝子孫多傳奇美妙故事代代傳
諸位:書說到此,大家或許會問:“為什麼書中隻講炎帝,而不講炎帝的子孫?”諸位問的好,說書的就在這裏專門說說炎帝子孫的故事。
話說炎帝的妻子名叫聽訞(音腰),原是奔水氏部落國之女。這聽訞十分賢良,與炎帝結婚後,雖然自己無什麼專長,但努力做好家務,全力支持炎帝從事農耕和醫藥學研究。據史書記載,這聽訞為炎帝生下了一個兒子,三個女兒。兒子名叫炎居,三個女兒一個不知名字,另外兩個名叫瑤姬和女娃。
讓我們先從炎帝的兒孫說起。
炎帝的兒子炎居似乎沒有什麼大的建樹,所以在史書中沒有其生平方麵的記載。這炎居為炎帝生了三個孫子,名字分別叫節並、靈恝(音頰)、伯陵。由這三位孫子及其後代,又演繹出許多動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話說這炎帝第一個孫子節並,他的兒子名叫戲器,這戲器又生了個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祝融了。在史書中對祝融往後的子孫記述較多。
在炎帝南遷時,祝融已長大成人,他繼承了炎帝的事業,重農耕,判季節,頒農時,所以受到黃帝的器重,黃帝特意將他留在中原,並將他的部落封於隰地,讓他擔任“火正”之官。這隰是指低下的濕地,新開墾的土地,即今河南新鄭、長葛也,所以《左傳.昭公十七年》載:“鄭,祝融之墟也”。到了帝堯時,中原地區洪水滔天,堯又命祝融的後代“降於江水”。在南遷之時,祝融的後代已有八大分枝,即所謂“祝融八姓”,它們是:己、禿、彭、薑、妘(音雲)、曹、斯、莘。此時,祝融的兒子共工,又生下了兩個兒子,一個叫術器,這個術器的頭頂長的很平,他恢複了祖父祝融的土壤,仍居住在江水。共工的另一個兒子叫後土,後土的兒子噎鳴,噎鳴是他母親懷孕了十二個月才生下來的。在中國上古神話中,將祝融稱謂“火神”,將共工稱謂“水神”,將後土稱謂“土神”,將噎鳴稱為“時間之神”。
炎帝還有一個孫子名叫伯陵。這個伯陵大概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婚外戀者,他愛上了一個叫吳權的人的妻子阿女緣婦,這個阿女緣婦懷孕三年,為伯陵生下了三胞胎,三個兒子的名字分別叫鼓、延、殳(音書)。鼓、延發明了鍾、磬,創製了樂器,還創作了許多歌曲;這個殳則發明了箭靶。
在炎帝子孫中有一個有名的故事,說的是誇父逐日。《山海經·大荒北經》中有如下記載:“大荒之中,有山甸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誇父。後土生信,信生誇父。誇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穀。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在《山海經·海外北經》中又說:“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桃林。”
上麵的故事譯為白話,則是說在茫茫大地之中,有一座高山,名叫成都載天,據考證,此山即今日的中嶽嵩山。有一個人,他的耳朵上掛了兩條蛇,手裏抓著兩條蛇,這個人的名字叫做誇父。他的爺爺是炎帝的第六代孫後土,他的父親名字叫信。這個誇父自不量力,他要追捉太陽,當他走到了一個有很多猴子的山穀(這個山穀據說在洛陽的芒山)。這個誇父口渴想喝水,於是就把黃河的水喝幹了,但是他仍然不解渴,於是就想去北邊的一個大湖澤裏渴水(據考證在今日的濮陽),但是他還未走到,便渴死在道路上了。誇父在臨死前,將自己的手杖扔了出去,這支手杖就變成了一片造福後人的桃林。雖然這個神話故事說誇父自不量力,但他那執著的追求精神卻是值得人們學習的。而他在臨死前,還要把自己的手杖扔出去化為一片桃林,為後人留下一片綠蔭和花果,這又是何等的一腔真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