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回 崆峒山黃帝修道陰符經寶典麵世(1 / 3)

宏揚中華文化揭示上古秘史

欲知華夏根基請讀傳世巨著

中華上古傳奇(又名中華上古十二帝)第一部三皇傳奇

這部書係作者周光敏曆經六年時間,在參考《四庫全書》內百餘部典籍而創作,係統講述了上古時期自人祖伏羲、女媧、炎、黃二帝、少昊、顓頊、嚳、摯、堯、舜、禹、啟等十二位上古帝王的事跡,以及發生在他們那個時代眾多動人的經典神話故事。全書氣勢磅礴,情節跌宕起伏;隨著故事的展開,將帶您進入一個奇趣、神秘、震撼、驚險、引人入勝的上古世界!

----本書特點:越往後越精采!

今日忍痛割讓愛發表:

第四十三回崆峒山黃帝修道陰符經寶典麵世

話說黃帝於崆峒山逍遙觀潛心修道,彈指間已數十年過去。在這數十年裏,黃帝參悟天地萬物和人生之道,又為後人留下了一部寶貴的文化遺產—《陰符經》。在此之前,說書的曾講到黃帝的宏篇巨著《黃帝內經》,全書約七十萬字,這本書堪稱為中國古人對於天地和生命規律認識的大百科全書。而說到《陰符經》,人們卻知之者甚少了。因為此書,用於修道則可以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用於政治,或可以鞏固政權,或可以改朝換代,因此被曆代帝王列為禁書,所以在社會上少有留傳。

《陰符經》雖然隻有短短的三百二十三字,但卻言簡意賅,寓意深奧,並且被曆代道家和軍事家奉為寶典。那麼,這部《陰符經》都寫了些什麼?且聽說書人細細道來。

這《陰符經》共分上、中、下三篇。因為原文過於深奧,內容涉及麵甚廣,說書的不以學識陋淺,鬥膽冒班門弄斧之嫌,按其原文自然段落,將《陰符經》譯為白話,以饗讀者。至於譯文是否符合原義,這就是說書的水平所限了,不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好則,有原文在此,對持疑義者隻希圖拋磚引玉而已。以下黑體字為原文,黑體字之後為說書人所譯的白話。

上篇為: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也。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天地的運行機理和規律即天之道也,觀察體會天地的運行機理和規律,並憑借其運行機理和規律行事,則能達到周密完備,盡善盡美。五者,“五行”也,即木、火、土、金、水;賊者,暗藏也;天有五賊,即天藏有這五種要素也。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又能生木,乃五行相生也;木能克土,土能克水,水能克火,火能克金,金能克木,此乃五行相克也。“五行”是天地間的普遍規律,如果能認識到它們間的規律並加以利用,則必能達到昌盛也。

將五行藏於心中,可施行於天地之間。猶如人的手掌一樣,它生有五個手指,這是宇宙和“五行”在人體中的反映;而世界上萬千變化皆可以在人的身體內產生,所以人又有五髒、五官,並食五穀,嚐五味,聽五音,發五聲,觀五色,此即萬化生於身也。用今天的話來說,此即是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的觀念。因此,人的最佳生存之道,應當遵從天地宇宙之道,也就是必須遵從“五行”之道,如此則可以馳騁於天地之間。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之本性,即人的本性也;人的心靈,就象控製弩箭的扳機也。因此,人們可以天地的法則來約束和決定自己的行為,亦即人也可以通過自己心靈的作用讓身體符合於天地宇宙的運行規律。

天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

當天蘊藏並積聚有巨大能量的時候必然有災難出現,這時候龍蛇也必然棄淵穴而出現在陸地上。當人蘊藏並積聚有巨大能量而突然暴發時,在世間(社會上)必有反複無常的現象發生。隻有當天人積聚的巨大能量一起暴發時,各種變化才能有確定的基準或結果。這是在說,天人變化,必有征兆,抓住機會,方可作為。如果天變人不變,或人變天不變,皆不可謀。如果作為修身,就要對天地陰陽的特殊變化結合自身的氣血狀況,巧妙地加以運用。如果是治理國家,若遇到天災人禍,必求人心穩定,若借機進行改革,曆精圖治,必可使社會穩定。

在曆史上,每一個朝代的更替,皆與此有關係。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人的天性,生來就有聰巧和愚拙的不同,但是可以將聰巧或愚拙隱藏起來。人的身體都生有兩目、兩鼻孔、兩耳孔、一口、和大小便兩個通道,這九個通道之中,最重要的在乎眼、耳、口矣,因為人可以讓它們活動或靜息,人們又是通過它們獲知外界的所有信息,所以稱其為“三要”。眼能觀形色,耳能聽聲樂,口能語是非,此即“可以動”也;眼不外視,耳不外聽,口不語言,此即為“可以靜”也。道家有“眼觀神弛、耳聽精耗、口開氣散”之說,為了修身養性,達到精氣飽滿圓明,以無形之意念控製有形之身體,則必須關閉自己的“三要”,以達到清靜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