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流傳至今的寓言故事,它包含著常人難以想到的智慧。故事說的是在創世紀的時候,上帝把單個的人造成了許多的人,以便人們能夠相互照料。這就像是手上的五根手指,有了它們,手就變得更加靈活有力,作用更大了。
這則寓言中的寓義是新穎而崇高的。單個的人部分地存在於所有的人之中,或是通過別人的能力來把自己體現出來,也就是說你必須仔細地觀察和研究整個社會,隻有這樣你才能夠完整地理解某個人的全部意義。人們相互配合,相互彌補著彼此的不足。這則寓言也同樣顯示出,單個的人如果要想真正地擁有自己,那麼他就必須經常從自己分配的任務中抽出身來,去親自感受和體會一下其他勞動者的工作。
早期的學者能夠全身心地投入生活之中,沉浸在周圍的世界中,把事物都放在自己的心靈裏加以重新組合,所以表達出來的東西也會有自己全新的理解。日常生活在經過心靈的思考之後,所表達出來的就是真理。心靈一閃就可以產生出不朽的思想。曆史其實隻是一些僵硬的事實,但是隻要經過思考就可以成為活躍的思想。如果是經過人的思考,那麼書中的思想就會在我們的心靈中縱橫弛騁了。
有一種正確而有效的讀書方法,那就是讓書嚴格地為我們服務。“思考的人”是絕不應該受製於手中的工具的,就像書是供學者打發時光用的,而當他能夠直接感知到智慧之光時,那麼他就沒有必要把時間用在閱讀上的。
最有思想性的書能夠帶給我們的愉悅將是無窮無盡的。其實作者與讀者之間是相通的,閱讀的人與寫作的人是可以達成共識的。當我們在品味英國詩人喬叟、馬威爾、德瑞頓的詩作時,我們能夠感受到一種最現代的快樂,他們的詩作就是超越空間、跨越時代的。在我們的喜悅中也充滿了驚奇和感歎的成分,因為詩人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的,並且距離現在已經有三百多年了,但是他們卻說出了現代人的心裏話,也可以觸摸到現代人的心靈。讀者常常會覺得,這正是他想說的話,隻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罷了。如果從哲學的角度來看,人的心靈是存在著共同性的。我們可以假定世界上存在著一種和諧,心靈之間是可以有一些共同的預感的,隻是有的人說出來了,而有的人卻無法表達而已。
要想成為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那麼必要的閱讀是不可少的。曆史和專業知識都需要精讀和多思考。
對於學生來說,基礎知識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大學更應當鼓勵和提倡學生的創造性,隻有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激發出他們的熱情和潛能,磨煉他們的心智,才能夠培養出有才華的學生。
行動哲學對於每一個學者來說是重要的理念,也是一種必備的能力。沒有行動,他就難以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人;沒有行動,思想也就永遠都不能夠成長為真理。懶惰的人對於漂浮在眼前的美麗雲層是看不到的。靜止不動是一種怯懦的表現,而沒有勇氣的心靈是造就不出一個學者的。行動是思想的代言人,通過它,思想才能夠完整地表現出來。正因為我生活過,所以我才獲得了現有的知識,而且對於書上的語言,我們是很快就能夠認識到哪些詞句裏飽含著人生經驗,而哪些又是毫無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