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蘇師旦以韓氏書史受諸將賄,至今吳人好遊托權要起家。永樂時附於權臣紀綱者,有陳湖陸氏、張氏,正德間附於閹人劉瑾者,有湯氏。家無擔石者。入仕二、三年,即成巨富,由是莫不以仕為賈。而求入學庠者,肯捐百金圖之,以大利在後也。陸塚宰黷貨萬餘,以宸濠黨謫戍。陸太守營新宅甲吳中,今歸他人。天道雖不爽,而貪者尤甚。然持謙而不營產者,則目為癡。
——明·黃省曾:《吳風錄》
以仕為賈,可謂道出了封建社會做官的本質。王亞南先生在名著《中國官僚政治》中,指出中國官僚政治的特點,是宮、紳、商一體,這個結論至今亦未過時。所謂“望子成龍”,主要就是望子長大成大官、高官,隻悲大權在握,即使當個清官,也能“鬥大元寶滾進來”,而且滾動無已。求學包括捐納而得來的監生之類頭銜所花費用,比起做官時所獲,真個是一本萬利、十萬利。應當說,古代任何買賣,都不及當官這買賣獲利大,獲利快。前兩年,有人著文為批判“書中自有黃金屋”翻案,若從知識可創造財富論,自無不可;但如果由此為“一舉成名天下知”、從此發財多良機也大聲喝采,則顯然謬之千裏。明中葉後,社會風氣腐敗,幾乎無官不貪,故以貪為智,以貪為識時務,不貪反而被人“目為癡”,也就是看成傻子。這樣的社會,自然隻有一個結果:
演變至明末,河決魚爛,土崩瓦解!正是:
天下食墨多如麻,妄將做官作商賈。官邸既成黃金窟,小民安得不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