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方劑的組成原則(2 / 2)

④片劑將中藥加工或提練後與輔料混合,壓製成圓片狀劑型。片劑用量準確,體積小。味很苦的,具惡臭的藥物經壓片後再包糖衣,使之易於吞服;如需在腸道中起作用或遇胃酸易被破壞的藥物,則可包腸溶片,使之在腸道中崩解。片劑應用較廣,如銀翹解毒片、桑菊感冒片等。

⑤衝劑是將中藥提練成稠膏,加入部分藥粉或糖粉製成顆粒散劑幹燥而成。用開水衝服,甚為方便。由於含糖較多,小兒易於接受。

⑥膏劑將藥物煎煮取汁濃縮成半固體叫膏劑。有內服及外用兩種,內服的如雪梨膏等;外用的如風濕膏、狗皮膏藥等。

⑦丹劑一般是指含有汞,硫磺等礦物,經過加熱升華提練而成的一種化合製劑。具有劑量小、作用大、含礦物質之特點。此劑多外用,如紅升丹、白降丹等。此外,習慣上把某些較貴重的藥品或有特殊功效的藥物劑型叫作丹,如至寶丹、紫雪丹等。所以,丹劑並非是一種固定的劑型。

⑧針劑是根據中草藥有效成分不同,用不同方法提取、精製配成滅菌溶液供皮下、穴位、肌肉、靜脈等注射用的一種劑型。具有作用迅速等優點。故對急症或口服藥有困難患者尤為適宜。針劑是今後需大力研製的一種劑型,以適應中醫急症之需要。

⑨酒劑俗稱藥酒。是將藥物浸泡入酒中,經過一時間後,去渣取汁供內服或外用。

(4)煎服法

中藥煎服恰當與否,直接影響其療效,因此,必須了解中藥的煎服方法。

①煎藥方法

煎藥器具以砂鍋、搪瓷皿為好,忌用鐵器,以免發生化學反應;煎藥用水量;根據藥物體積而定,一般以水浸過藥麵為度;注意事項:煎藥之前,將藥用冷水浸泡一段時間,使藥物充分濕潤,以便有效成分易於煎出。一般藥物均可同煎。煮沸後即改為文火。再煎15~20分鍾。煎藥時防止藥汁外溢及過快熬幹。煎藥時不宜頻頻打開鍋蓋,以盡量減少易揮發成分的丟失。如為味厚的滋補藥品,如熟地、首烏等,煎煮時間宜稍長,使有效成分更多地被煎出;清熱、解表、芳香類藥物煎時宜稍短。以免有效成分損失或藥性改變。有些藥物煎法特殊(處方必須注明),現介紹如下:

先煎:貝殼類、礦石類藥物,因質堅而難煎出味,應打碎先煎,煮沸10~20分鍾後,再下其它藥。如龜板、鱉甲、代赭石、石決明、生牡蠣、生龍骨、生石膏等;蘆根、茅根、夏枯草、竹茹等,宜先煎取汁,用其汁代水煎其它藥。

後下:氣味芳香的藥,借其揮發油取效的,宜在一般藥物即將煎好時下,煎四、五分鍾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走散。如薄荷、砂仁等。

包煎:為防止煎後藥混濁或減少對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要用薄布將藥包好,再放入內煎煮。如赤石脂、滑石、旋複花等。

另燉或另煎;某些貴重藥,以保存其有效成分,可另燉或另煎。如人參(隔水燉3小時);羚羊角、犀角切成薄片另煎2小時取汁服,或水磨汁或成細末調服。

溶化(烊化):膠質、粘性大的藥物,如阿膠、鹿角膠、蜂蜜、飴糖等,應先單獨加溫溶化,再加入去渣之藥液中微煮或趁熱拌攪,使之溶化,以免同煎時粘鍋煮焦,影響藥效。

衝服:散劑、丹劑、小丸、自然藥汁、芳香或貴重藥物,以衝服為宜。如牛黃、麝香、沉香末、肉桂末、田三七、紫雪丹、六神丸等。

②服藥方法

服藥次數湯劑,一般每日一劑,煎兩次取汁,分2~3次服。病情重或老年、兒童酌情增減;

服藥時間飲前約1小時服為宜;對胃腸有刺激的藥物宜飯後服;滋補藥宜空腹服;安神藥宜睡前服;急病不拘時間服;慢性病應定時服;

服藥溫度以溫服為宜。但熱證者可冷服;寒證者可熱服;發汗藥宜趁熱頓服,服後加蓋衣被,以利發汗;服藥易吐者,可先服薑汁,再服藥。不能口服者,可鼻飼或灌腸。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