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0000R�o(1)五禽戲

五禽戲——五禽戲相傳為漢代神醫華陀編創,是一種以模仿五種動物動作和神態為主要內容的功法。實際上,模仿動物的功法並非漢代才有、早在先秦的《莊子》中就有“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的記載。華佗則將以往的功法加以總結並組合成套路,通過口授身傳傳播開來。華佗編創的五禽戲起初無文字流傳,直到南北朝陶弘景的的《養性延命錄》才以文字記錄下來。

五禽戲包括虎戲、鹿戲、熊戲、猿戲、鳥戲。

虎戲:自然站式,俯身,兩手按地,用力使身軀前聳並配合吸氣。當前聳至極後稍停,然後身軀後縮並呼氣,如此三次。繼而兩手先左後有向前挪動,同時兩腳向後退移,以極力拉伸腰身,接著抬頭麵朝天,再低頭向前平視。最後,如虎行般以四肢前爬七步,後退七步。

鹿戲:接上四肢著地勢,吸氣,頭頸向左轉、雙目向右側後視,當左轉至極後稍停,呼氣、頭頸回轉,當轉至朝地時再吸氣,並繼續向右轉,一如前法。如此左轉三次,右轉兩次,最後回複如起勢。然後,抬左腿向後挺伸,稍停後放下左腿,抬右腿如法挺伸。如此左腿後伸三次,右腿二次。

熊戲:仰臥式,兩腿屈膝拱起,兩腳離床麵,兩手抱膝下,頭頸用力向上,使肩背離開床麵,略停,先以左肩側滾落床麵,當左肩一觸床麵立即複頭頸用力向上,肩離床麵,略停後再以右肩側滾落,複起。如此左右交替各七次,然後起身,兩腳著床麵成蹲式,兩手分按同側腳旁,接著如熊行走般,抬左腳和右手掌離床麵。當左腳、右手掌回落後即抬起右腳和左手掌。如此左右交替,身軀亦隨之左右擺動,片刻而止。

猿戲:擇一牢固橫竿,略高於自身,站立手指可觸及高度,如猿攀物般以雙手抓握橫竿,使兩腳懸空,作引體向上七次。接著先以左腳背勾住橫竿、放下兩手{頭身隨之向下倒懸,略停後換右

腳如法勾竿倒懸,如此左右交替各七次。

鳥戲:自然站式。吸氣時蹺起左腿,兩臂側平舉,揚起眉毛,鼓足氣力,如鳥展翅欲飛狀。呼氣時,左腿回落地麵,兩臂回落腿側。接著蹺右腿如法操作。如此左右交替各七次,然後坐下。屈右腿,兩手抱膝下,拉腿膝近胸,稍停後兩手換抱左膝下如法操作,如此左右交替也七次,最後,兩臂如鳥理翅般伸縮各七次。

本法按原要求習練時宜盡力而為,以出汗為度。

(2)古代功法

凡是我國有文字記載以來至清朝未年的氣功功法都屬於古代功法。

古代功法散見於古代的哲學、醫學、道經佛經、史書、文學作品、武術文獻中。迄今為止,古代已明確的功法就有一千多種。這些功法大都經曆了數千年的實踐,在傳習過程中不斷改進,不斷完善而形成的。因而功法嚴謹,功效也比較可靠。不過,由於古代功法比較複雜,一般要在老師指點下習練,一旦出偏,也由老師予以及時糾正。

古代功法雖然豐富多彩,但基本可分為導引按橋蹺、吐納練息、存思觀想、意守虛靜。周天五大類。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了兩件令人注目的氣功文獻,其中之-就是繪製在絲帛上的《導引圖》(彩圖九)。《導引圖》的主人是漢代一位有名望有地位的貴婦人。這位貴婦人不但生前習練導引,死後還要將導引圖作為陪葬品帶往陰問,可見,她對導引術的喜愛和迷信到了生死相伴的地步。

導引按蹺屬於動功,是中華民族具有代表性和繼承性的功法。

從導引和按蹺的特點看,兩者沒有明顯的區別,前者重在“搖肢體,動肢節”,後者則是推拿的古稱。導引又稱:“道引”或“宣導法”,相傳為上古時代的氣功養生家彭祖所研,是一種強身治病的方法。導引時配合“吹噓呼吸,吐故納新”,很受古代“養形之人”的喜愛,同時,也為醫家所應用,道教產生後,吸收導引為修煉長生不死之軀的方法之一。此外,導引也為廣大民間人士所喜愛。按蹺出於《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中央地區,地勢平坦多濕,是自然界中物產最為豐富的地方。那裏人們食物的種類很多,並不感覺煩勞。所以人們發生的疾患,多是瘺厥寒熱等病。在治療上,應該使用導引按蹺。”“按與蹺是推拿中的兩種手法。唐代的王冰注釋“按,謂仰按皮肉;蹺,謂捷舉手足”,也有人說,蹺係指穴位。如《類經,論治類》說:“按,捏按也;蹺,即陽蹺,陰蹺之義。蓋謂推拿溪穀蹺穴以除疾病也。”導引、按蹺的原則要求動作舒緩,屈伸有節。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