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傳統飲食地域區別
一般說來,中國北方寒冷,菜肴以濃厚,鹹味為主;中國華東地區氣候溫和,菜肴則以甜味和鹹味為主,西南地區多雨潮濕,菜肴多用麻辣濃味。
中國古代北方文明的先期發展與農業生產的領先地位,決定了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基本上是以北方飲食禮俗、習慣為基礎而形成的。以北方飲食文化為主體的中華飲食文化在古代社會發揮過重要作用,對現代社會依然產生著重要影響,並成為文明時代的重要行為規範。後世南方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雖超越北方,但在飲食文化傳統方麵也隻具豐富完善、揚棄繼承之功,並未從根本上否定中華傳統飲食文化。
1 西北食俗
如果說中國西部相對於東部,中部還不夠發達的話,那麼“遼闊的草原,肥壯的牛羊,青青的湖水,藍藍的天,白白的雲”則組成了西部的另一麵,那就是它的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地大物博,而養育滋潤西部人的西部餐飲,西部飲食文化則是西部人的驕傲和自豪。也常常令中部、東部人稱奇。
陝西的牛羊肉泡饃相傳1000多年前就有,是臣民奉獻給國王的禮饌。“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一千多年來,牛羊肉泡饃,以其陝西西安獨有的料重味醇,饃筋光滑,香氣四溢,被稱為陝西一絕,天下第一碗,代代相傳。不但國王愛吃,貧民也愛吃,城裏人愛吃,鄉下人也愛吃,中國人愛吃,外國人也愛吃,在一千多年後的今天。牛羊肉泡饃成了陝西一寶,羊肉泡、兵馬俑、到陝西一個不吃不行,一個不看不行,離了這兩樣東西,就等於沒來過陝西、西安,羊肉泡,做法特,吃法更特,做要用純正的秦川牛、關中羊、幾十種調料、牛骨頭,羊骨髓煮熬十多個小時,熬出來的湯,黃黃的,亮亮的,濃濃的,香香的。
烙的饃講究“虎背、金邊、菊花心”“發麵不軟,死麵不硬”八成熟,十分香,用手掰在碗裏,大小有要求,形狀有規格。一種飯竟有四種吃法。“幹泡、口湯、水圍城、單走”由君選,香味一樣,區別在於湯多湯少或無湯。全憑客人愛好。吃法講究蠶食,加上陝西獨有的辣醬、香菜、就著糖蒜,更是吃的全身冒汗,冬天吃得渾身燥熱,富人吃了不降低身份,窮人吃了能抬高身價,老人吃了活筋壯骨,女人吃了容光換發,真是天下少有,世界稱奇的好東西。
如今,在中國的每個城市裏大概都可以看得到蘭州牛肉拉麵的招牌吧。那一間間小小的麵店,從不占據黃金地段,得往那小路兩側、巷子深處、居民樓下去尋。在那片遠離了擁擠交通和高樓大廈的地方,人們的生活節奏也放慢了半拍,親切的人間煙火氣撲麵而來,這裏才是蘭州拉麵最適宜的所在。
這一款因城而名的拉麵算得上是接受度最廣的麵食,甚至是接受度最廣的食物之一。蘭州拉麵貌不驚人,走遍天下所看到的樣子也並不會有什麼不同。一碗清澈的湯裏臥著一把細度均勻的麵,上麵浮著幾片纖薄的牛肉、白蘿卜片,再點綴點兒香菜蒜苗,就是全部了。仿佛武俠小說裏真正的高手總是韜光養晦、不露形跡一樣,你得去體會他們的那股精神。而這股精神,在拉麵中,就是那湯水的滋味了。地道的蘭州拉麵,熬湯時常選用草原上出產的肥嫩犛牛肉或黃牛肉,加大塊牛頭骨和腿骨,再按比例加入牛羊肝湯和雞湯。在特大號罐形鐵鍋內熬成的肉湯氣香味濃,清亮澄澈,如果端上來是一碗濁湯,不用嚐就知道把式談不上正宗。吃麵前先喝一口湯,從舌尖與肉湯接觸的一刹那,那種強勢的肉香倏地在口腔內散開,隨著湯水咽落的過程一路滾到胃裏。肚子裏一暖,食欲昂揚大漲,這才開始埋頭大吃起來。蘭州本地人吃拉麵會加入辣椒和香醋,辣和酸會在一定程度上中和肉的葷香。等麵打撈幹淨,碗底還剩一口酸辣的湯,大口喝下正好定了肚子裏的調。湯的地位顯赫可以一直追溯到蘭州拉麵出現之時,拉麵之父馬保子善於烹湯,客人一進店,夥計會先端上來一碗熱騰騰的醒胃的牛肉湯。久而久之,很多本地人最最掛念的反而是這一碗進門的免費贈湯。彼時大家爭相效仿,人們也以進門有沒有贈湯來判斷一家拉麵館是否正宗,可惜現在這些傳統都已不再流傳了。
比起日本和風拉麵的軟滑適口,蘭州拉麵的麵條韌性十足,口感筋道,這是因為在和麵的時候要加入以當地草木燒化的蓬灰。一大塊和進了蓬灰的麵團,經過大力反複的搗、揉、抻、拉、摔、摜後,被錘煉得極具彈性,捋成長條,再揪成茶杯粗、筷子長的一條條麵節。客人進店後,外頭點菜的朝裏一招呼:毛細,大碗。真正精彩的好戲在後廚開始上演。拉麵師傅變戲法似的將一塊麵節拉拉扯扯,折折閃閃,眨眼工夫手裏就多出一把窄細綿長的麵條。麵條還分圓扁寬窄很多名堂,細微的差別全部都在拉麵師傅的手上功夫裏得以顯現,實在是令人稱奇。
說起新疆美食,腦子裏走馬燈似的閃現出的一定是烤肉、烤全羊、大盤雞、羊肉抓飯等等肉香四溢的詞彙。新疆地廣人稀,境內又多是沙漠戈壁,瓜果雖然豐富甜美,蔬菜卻隻有寥寥幾樣。當地少數民族以畜牧業為主,人們因地製宜地擇肉而食,最終繁衍出了強悍的肉食文化。中國西部民風淳樸粗獷,越往西越將這種風氣和個性發揮得極致。在新疆美食的範疇裏是找不到精工細作的雅致菜肴的,夯實大氣的性格早已經深深滲透進每一種食物之中,再補充進每個人的身體裏。
新疆烤肉是串在三四十厘米長的鐵釺或者紅柳木枝上的,十來塊肥瘦肉均勻搭配,肥肉在火上煉出的油汁包裹在瘦肉之上,這樣烤出來的肉才嫩而不澀、油而不膩,就連顏色也格外金黃閃亮。孜然是搭配烤肉再合適不過的香料,那種濃烈芬芳的氣味與同樣強勢的肉香糾纏混合,提煉出一種令人精神抖擻、毫不掩飾的極佳口感,真真地令人愛不釋口。相較於這種最傳統的烤肉,一種維語裏叫做“米特爾喀瓦甫”的巨大烤肉實在是對食客口胃的無限挑逗和無比巨大的考驗。這種烤肉光釺子就有近一米長,肉的分量是普通的七八倍,必須得立在饢坑裏烘烤。先不消說吃掉這一串巨大的烤肉是多麼有成就感的事情,單是看見它小樹苗一般的在饢坑裏流油發光、由生變熟的過程,就能令普天下食肉之人興奮不已。若是還覺得不夠過癮,那就邀上三五好友一起分享一隻金黃酥嫩的烤全羊。烤全羊不獨是新疆特產,但是阿勒泰的羯羊肉質鮮美而無膻味,所以格外令人神往。全羊麵前,很少有人能守得住斯文細細品嚐,挽起袖子動手撕扯才是最快意的吃法,最配得上這豪放美味的吃法。據史料記載,中國人很早就有“炙”、“燔”肉的嗜好,西漢馬王堆一號墓中出土了有關飲食的遺策,其中就有“牛灸”、“犬肋炙”、“係炙”、“鹿炙”、“雞炙”等燒烤動物肉的資料。而唯有在新疆這片粗獷豪邁的土地上,烤肉文化得以茁壯地生存和發展,這也是美食與水土人文之間的默契達到最大化的典型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