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人習慣養豬,每年過年殺的年豬,把一部分肥肉醃在壇子裏,以備一年的吃用。其餘的用來改善生活,款待來客。最習慣吃的是白肉、血腸、豬肉、酸菜粉條。吃飯時,把做好的菜連鍋端上,將飯桌中間可自動開合的圓板拿下,鍋坐在桌上,桌下放一火盆,對準鍋底加熱。有的人家備有寬沿大火盆,將萊鍋坐在支起來的鐵架上。火苗徐徐升起,菜鍋嘟嘟作響,眾人盤膝圍坐,從鍋中直接夾菜,麵前放一醬碟(放在火盆沿上)用來調味。
在滿族飲料中,酒居首席。滿族釀酒一般有清酒、燒酒、黃酒、湯子酒、鬆芩酒巴待,其中以鬆芩酒最為著名。釀時,山中覓一古鬆,伐其本根,將上好的白酒裝在陶製酒壇中,埋在樹下,數年後掘取,那時酒色如琥珀,故名\"鬆苓酒\"。
滿族故鄉盛產名貴藥材,其中著名的人參酒、參茸酒等已暢銷世界。滿族喜用的飲料還有豆汁、豆漿、奶茶、酸茶、蜂蜜水、山楂片水、糊米水等。
滿族的進餐習俗和飲食禮儀很多。如祭祀用過的神糕、神肉,路人可以分享,但一般不能帶去,吃完後不允許擦嘴;家中人就餐,長輩不動筷,晚輩人絕不動筷;過年殺年豬時,有把親友、鄰裏請來同吃白肉血腸的習慣。
滿族忌殺狗、吃狗肉和用狗皮,不戴狗皮帽子。因為滿族長期從事獰獵,狗乃不可缺少的\"助手\",冬季還用狗拉爬犁,成為重要的工具。因此滿族有敬犬之俗,平時對狗精心豢養,狗死埋葬,他們不打狗殺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外族人戴狗皮帽迸滿族家,主人會不高興。
典型食品:滿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①白肉血腸。②火鍋。滿族傳統風味菜肴。③酸湯子。遼寧岫岩滿族的典型食品。④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
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筵席之一,也是清王朝最高級的國宴。它是由滿點漢菜所組成。滿點又稱“滿洲餑餑席”,以點心為主,菜肴品種並不豐富,烹調方法也較簡單。後來在滿席基礎上加入一些漢族菜肴,使其在原料、品種、製法、口味、形象上都十分豐富多彩,稱為滿漢全席。
此席在滿清政權入關以後逐漸形成。創於康熙年間,相傳清聖祖玄燁在皇宮內首嚐,並禦書“滿漢全席”,使滿漢全席名噪一時。當時滿漢全席有宮內和宮外之別,宮內的滿漢全席專供天子、皇叔、皇兄、皇太後、妃子、貴人等享用;近親皇族子嗣、功臣(漢族隻限二品以上官員和皇帝心腹)才有資格參加宮內朝廷的滿漢全席。宮外滿漢全席,常常是由滿族一二品官員主持科考和地方會議,以滿漢全席招待欽差大臣,入席時要按品次,佩戴朝珠,公服入席。
滿漢全席規定菜肴總數為108件,其中,南菜54件,北菜54件,點菜不在其中,隨點隨加。滿洲餑餑大小花色品種44道,一席使用麵粉44斤8兩,從主副食品種上可見滿漢全席的規模了。元日宴也稱元旦宴、元會宴。清代例行宴會之一。禮部主辦,光祿寺供置,精膳司部置。《清史稿·誌》:“元日宴,崇德初定製,設宴崇政殿,王、貝勒、貝子、公等各進筵食牲酒,外籍王、貝勒亦如是。順治十年,令親王、世子、郡王暨外籍王、貝勒各進牲酒,不足,光祿寺益之,禦筵則尚膳監供備。康熙13年罷,越數歲複故。康熙23年改燔炙為肴羹,去銀器,王以下進肴羹筵席有差。”雍正四年,對元日宴的儀式、陳設、席次、宴會所奏音樂及舞蹈均做了規定。滿族大宴清朝入關前的一種宴會。規模較大,多以招待一般身份的外部族頭人,如朝鮮使臣、明朝的降官降將、公主與額附回闕省親等。此宴帶有喜慶性質,通常由皇帝親自出席。一般設幾桌到幾十桌。多以牛羊肉為主,獸肉次之。通常烹煮的肉食,塊大、質嫩,用解食刀割食。大宴也設酒,但出於禮貌,客人的食、飲均不能盡興,隻是一種禮儀。皇帝離宴,大宴也宣告結束。千叟宴為清代宮廷盛大的宴禮之一。場麵最大,規模最盛,耗資也最巨。清十代帝王260多年中,隻在康乾盛世舉辦過四次。千叟宴即為千名老叟參加的宴禮。但實際參加的並非一千人。如康熙53年三月慶六旬“萬壽”曾兩次宴請65歲以上的老者2800餘人與宴。乾隆61年(即嘉慶元年)乾隆舉行千叟宴,入宴的群臣耆老和並未入座的達5000多人。所有擬定參加千叟宴的人員,皆由皇帝欽定。而後由有關衙門分別行文通知。宴前需要大量的物質準備。開宴之前,在外膳房的指揮下,依照入席耆老品位的高低,預先擺設千叟宴席。除寶座(皇帝的座位)前的禦宴外,一般按東西兩路設席,依封建等級製度分一等桌張和次等桌張兩級設擺,餐具和膳品也有明顯的區別。宴中奏宮廷樂曲,舉行各式封建禮儀,反映了封建王朝窮奢極欲的腐朽生活。滿族筵席指清朝入關前四滿族的一般宴會,規模較小,人數不多,也較為隨便。這種筵席隻在炕上設炕桌,地麵不設桌椅。有時連炕桌也不設,在露天地裏,鋪張獸皮,食客席地而餐。菜肴主要有火鍋,多陶製,以豬肉、羊肉為主料,佐料有鹽、醬等,不分季節,冬夏皆設。其它菜肴多是燉菜,如燉牛肉、燉羊肉、燉豬肉或燉鹿肉、麅子肉等。酒以燒酒(白酒)為主,有時以蘆酒為輔。主食有稗子米飯、秫米飯,也有蒸蕎麵、玉麵餑餑等,當然,宮庭筵席不上這類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