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間運動概述(2 / 3)

這時,“百家爭鳴”的各個學派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了運動的思想和實踐問題,這對運動發展有推動作用。有些雖是用運動現象來說明其哲學觀點,但對後世也有相當之影響。另外,這一時期,逐漸增長的自然科學知識也為運動發展創造了有利有條件。上述這些原因促成了我國古代運動第一次較全麵地大發展。

這一時期的軍事運動活動,民間娛樂運動活動以及各種導引養生活動都出現了嶄新的局麵。不僅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而且很多項目,很多運動觀點都是新的,一些運動內容走向競技化的趨勢也在逐漸形成。這些都對傳統運動發展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此外,值得一提的這時期的教育家孔子,他身體力行的運動實踐對傳統運動產生了較大影響。

孔子身體魁偉,身高九尺六寸(相當現今2米)。青年時期的孔子身強力壯,有能舉起數百斤重的城門栓記載。他的養身之道曾對後代產生了很好的影響,主要包括兩個方麵。

第一、積極提倡並親自參加各種身體活動

孔子從教四十多年,設置六門課程,其中有鍛煉身體的射(射箭)、禦(駕禦戰車)兩門為學生必修。此兩項也是他本人之擅長。孔子還喜愛釣魚、田獵、登山、郊遊等,很重視戶外運動活動。現在泰山頂還有“孔子登臨處”的古跡。他“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句至今為人們所頌。

第二、倡導注意起居飲食衛生

孔子曾以回答魯哀公提問形式,從反麵儆告人們長壽有三條經驗。子曰:“人有三命而非命者也,人自取之。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佚勞過度者,疾共殺之。”這就是說,人要延壽,一要寢處有時(按時作息),二要飲食有節(節製飲食),三要佚勞適度(勞逸結合),否則就會致病早亡。另外,<論語)中記有:“食殪而(糧食壞了有臭味)、魚餒敗(魚肉腐爛)不食。色惡不食。失飪(烹調不當)不食。不時(不到吃飯之時不食)。”“內雖多,不使勝食氣(不吃過量)。”“食不語”等;對睡眠衛生要求“寢不言”、“寢不屍”(不要僵直躺)……孔子不但自己這樣做,而且也要求學生這樣做。不這樣做的學生,要受到他嚴厲批評。如“宰予晝寢”(白天睡覺),屢教不改,孔子非常不滿,喻之為“朽木不可雕也”。

孔子出身貧賤,一生道路坎坷,但還能活到古稀之年。他七十三歲去世,當時實為高壽者。這是與他重視戶外運動活動和重視衛生保健分不開的。

(3)秦漢傳統運動的體係構成

秦漢時期,是我國運動進一步大發展的時期,這一發展對先秦文化成就的總結和升華。決定這一發展的主要因素有三個,一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集權國家和社會比較穩定。二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製的確立及封建國家經濟文化的繁盛。三是春秋戰國民間運動的大發展為這一時期運動發展奠定了基礎。

漢時期運動的發展表現在:運動活動項目增多,內容豐富,開展廣泛,規模較大。有些運動活動,如蹴鞠、角抵、劍道、手搏、導引養生法都逐漸形成其技術和理論體係,其中不乏各具有特色的內容。運動的場地設備不僅納入了宮廷的建設計劃之中,而且在民間也多見。與此同時,運動專著也有相應的發展。

這一時期,運動活動的娛樂表現得比較突出。運動的表演內容有了發展,如劍舞、戟舞、刀舞、蹴鞠舞等,運動的欣賞娛樂功能進一步被人們所認識。

例如,在漢代盛行的蹴鞠運動(現代足球的雛形)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漢代宮廷盛行蹴鞠。漢朝初年,漢高祖劉邦在宮苑裏建造了一個宏大的鞠城(蹴鞠城),作為禦林軍舉行蹴鞠比賽和定期檢閱軍隊的場所。漢武帝劉徹經常在宮中舉行鬥雞、蹋鞠比賽,稱為雞鞠之會。漢成帝劉驁由於好蹴鞠,還受到臣下的非議。即“成帝好蹴鞠,群臣以蹴鞠為勞體,非至尊所宜”

除宮廷外,貴族府邸中也見有蹴鞠活動。據學者桓寬說,西漢社會承平日久,貴人之家,蹋鞠鬥雞為樂。為了便於開展蹴鞠活動,有些貴族還在府邸中修建蹴鞠場,養鞠客。如東漢優波將軍馬援的兒子馬坊的府邸中就有蹴鞠場;漢武帝的男寵董賢家中就養有長於踢球的鞠客。

蹴鞠活動在民間也蔚成風氣。據<鹽鐵論.國疾)載:“裏有俗,黨有場,康莊馳逐,窮巷蹋鞠”裏與黨是沿西周之後鄉間的居民組織,常是25家為一裏,500戶為一黨。由此可知,那時的鄉村有蹴鞠習俗,有的地方還建了蹴鞠場,無論是寬闊的大道還是狹窄的小巷都有人在玩蹴鞠。

(4)西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運動融合

兩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是一個分裂割據的動蕩時期,但是由於民族的大遷徙、大融合,使中華民族從物質到精神都吸收了外部的豐富營養。學術思想的發展,也由漢代的獨尊儒術演變為佛、道、儒三家並立的文化格局,運動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有了頗具特色的發展。

由於大量的少數民族相繼進入中原地區,使騎射技能,技及角力等項活動都得到了較大程度的發展;中原地區婦女習武等活動也空前盛行。導引養生之術也有新的發展,這都表明了這一時期運動在某些方麵是有顯著發展的。

但這一時期運動發展也是極不平衡的,就南北而言,運動活動也有相當的差異。這都表現了社會分裂、動蕩以及玄學興起等社會因素對運動的影響。

總之,兩晉南北朝的運動上承兩漢,下啟隋唐,處處呈現出漢唐兩大盛世間過度時期的風貌,同時也為隋唐時期的運動繁榮作了準備。 這時期民族傳統運動相互融合,出現了一些新的傳統運動項目,如擊鞠。

擊鞠又稱擊球、打球,是騎在馬或驢上用棍杖擊球的一項遊樂活動,今謂之馬球運動。擊鞠活動究竟起於何時,倡於何時,曆來眾說紛紜。一些學者認為它發源於波斯(今伊朗),由波斯傳到西域在唐代傳人中國長安;有的認為馬球在歐亞一些民族語言中稱“波羅”,而“波羅”一詞起源於西藏,後為許多民族語言所借用,所以擊鞠起源於中國的西藏地區,再向東西方傳播;也有的認為它源於中原,是由漢代的蹴鞠發展演變而來的。這些說法都不能論定,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至晚到東漢末年三國初年已經出現了擊鞠活動。

曹植的樂府詩(名都篇)中即有“連翩擊鞠壤,巧捷惟萬端”之句,用以描寫當時王公貴族們的娛樂活動,曹植的這首詩是至今為止發現的最早見寸:文字的關於擊鞠活動的明確記載。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