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1 / 2)

據說,捕捉靈敏的猴子有種十分特別的方法。將一個窄口大肚的瓦罐內塞上足夠多的堅果類餌食,然後擱置在猴子經常出沒的地方,當饞嘴的猴子伸手探入瓦罐中盜取餌食時,便可以乘機上前捕獲它。這是因為猴子抓滿餌食的手極難從窄小的瓦罐口逃脫出來,任它百般掙紮,隻要它不放開手中的餌食,始終是甕中之鱉,而猴子的貪婪本性又決定了它們能從這一陷阱中逃出的可能性甚小,所以這種方法聽上去或許有些不可思議,但事實上又有相當的可行性。

打仗時講究地形地勢,有一種名為“葫蘆穀”的地理情況也有著相類似的因素。葫蘆穀所指的是這樣的山穀,其穀內倒是十分寬敞,但入口狹小,大軍要進入時,需分批逐隊,徐徐挺進,煞是費時費力。所以一旦大軍陷入穀內,又被敵人堵住出路,要想再逃出來,實是難如登天。

令某人欣喜不已的,正是這樣一個絕佳的天然陷阱。

離某人所處的石柱約十來米距離,數根石柱與石筍自前而後呈喇叭狀排列開來,前方最窄的部分是兩根並排而立的石柱,石柱間的距離略比雙頭蛇的身寬窄上幾分。其後豎立的石柱或石筍則排列的比較寬鬆,而最妙之處也就在這些之中。兩根石筍恰好立於“喇叭”的中央位置,將原本渾然天成的陷阱上又再加上了兩道機關,某人暗自歡喜,如果雙頭蛇的兩個腦袋被這石筍卡住,那絕非輕易能夠脫身的。

這時,雙頭蛇已被數十次的攻擊失敗弄得怒火焚燒,某人冷眼旁觀,覺得也是時機可以進行最後一步的計劃。於是,揮手調動一隻寵物跑到了決戰之地上待命。

雙頭蛇確認目標,沒有立刻俯衝下來,而是將原本高高聳立的身子又向後仰了幾度。弓拉得愈滿則箭的威力越大,同樣的,當雙頭蛇蓄足力量直衝下來時,它的那股氣勢也與先前全然不同。

某人手快,第一時間就將寵物召了回來。而再次失去目標的雙頭蛇極不情願地撞上了堅硬的地麵。

“轟~”,響聲隆隆,不過令某人欣慰的是,在這次猛烈的打擊下,那些石柱,石筍並沒有受到太多損害,被震飛的隻是一些地上的碎石。這也證明了以石柱與石筍的堅固程度是足以確保陷阱的最終成功。

煙塵散去,首先露出的是雙頭蛇那兩對發紅的巨眼。某人見怪物的身體已經平躺在地上,忙在陷阱的兩側召喚出了自己的寵物。

雙頭蛇立刻發現了目標,但這次又是有兩隻,且依然是一邊一個,陷入猶豫狀態的怪物,其血紅的眼睛也顯得有些黯淡。

某人心知時機已到,連忙疾步趕了過去。

雙頭蛇身體上的皮膚呈青藍色,表麵看似光亮平滑,但伸手觸摸後,才會發現其皮膚實是又一片片細鱗組成的,鱗片表麵雖然平滑,但其間隙之間則略有些紮手。不過也因此增加了摩擦力,便於攀爬,利於行走,對於某人而言,實在最好不過了。

某人有些攀岩的經驗,平躺之後雙頭蛇的身體高度也並非高不可及,稍稍努力了一番之後,某人順利地攀上了雙頭蛇的背部。

回頭看了看雙頭蛇,它的兩個腦袋並沒有任何反應,或許自己這樣的動作對於這怪物而言,和爬上大象身體的螞蟻沒什麼兩樣,某人心中自嘲。

既然沒被發現,那就趕快行動吧。

因為雙頭蛇巨大身體的關係,其背部就有如單車道一樣寬敞,雖然外延部分向下滑落,但在中心地帶實是和平坦的馬路沒多大分別。而較為不同的地方,則是雙頭蛇的背部遠比硬實的馬路要柔軟許多,且極具彈性,某人在上麵奔跑就有如馳騁於巨型的氣墊上,不僅省力,而且頗讓人生出玩樂的興趣。

不過行至中途,某人的愉悅旅程即告一段落。雙頭蛇的思考時間結束,它即將再次發動攻勢。

雙頭蛇的身體晃動起來,它依然習慣性地想直起身,再作行動。可是,當它稍稍抬起頭部,它即發覺自己的兩個腦袋被死死卡在了石筍與石柱之間,再抽動身體,更是發現身體的最前端部分也被卡在了兩根石柱之間,無法挪動。

這下著實令它怒火中燒,憤憤不已。雙頭蛇如同發瘋一樣,拚命搖動著自己的兩個腦袋,晃動自己的身體,想要擺脫當前的窘境。

可惜,在這樣的陷阱之下,它的這番努力全然無效,隻是又多揚起了一些灰塵,激起了些許碎石,並沒有使其在陷阱的束縛下得到絲毫解脫。

某人在雙頭蛇的活動中也吃夠了苦頭。原本鬆軟的氣墊一下變成了強力的彈簧,將某人如同一枚彈丸高高彈起,又在重力的影響下,某人重重地落回了彈簧上,並再次遭受相同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