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冬。東莞。
這天,東莞市市長鄭錦滔特地起了個大早。昨天下班前省裏突然來電話,是省長梁靈光的秘書打來的,口氣很急,讓他盡快來一趟廣州,省長找他有事,很重要的事情!
外麵天氣陰霾,趕往廣州的路上,鄭錦滔坐在車裏,心情也十分沉重。他隱約感到,這次省長召他去談話,沒別的,隻有一件事:興師問罪!不久前,梁省長剛剛找他談過一次話,因為東莞有人給中央寫了告狀信,告東莞市委市政府非法集資,這次很重要的事情十有八九還跟這事有關,因為東莞這次動作鬧的動靜實在是太大了。
鄭錦滔的預感沒錯。一邁進省長辦公室,梁靈光劈頭就問:“老鄭啊,你們怎麼搞的嗎?怎麼又讓群眾寫信到上麵去了……”
這一切要從年初的東莞升為地級市這事兒說起。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的一紙公文,將東莞變為了地級市。
沉浸在東莞升為地級市的慶典鼓聲中,東莞人的心底深處也突然激發出一種以前從不曾有的夢想:既然東莞成了真正的地級市,那麼,一個市哪能是現在這副小縣城的格局和模樣,我們應該有更高的目標,應該就地城市化,搞成一個真正的市才行。
此時的東莞人,一心求變,卻不知怎麼變法,滿身幹勁,也不知使在哪裏。於是,一個個摩拳擦掌的東莞人在喜悅和期盼的同時又陷入到一種茫然之中。
有一個人卻不茫然。此人就是一個月後回東莞出任市委書記的歐陽德。
歐陽德此前在惠陽地區任行署專員,1975年至1981年,他曾在東莞擔當縣委書記一職,此前一直在東莞工作,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東莞人,放牛娃出身,16歲便參加了革命。
如何讓東莞的發展躍上一個新的台階,新的領導班子一致認為第一步就是深入調研,問計於民。於是,東莞市委書記、市長、副書記、副市長等領導各帶一班人馬分頭下到基層,廣泛收集意見,摸清東莞現在的發展情況,掌握和了解東莞目前的困難以及製約東莞發展的瓶頸。
經過一兩個月的調研之後,各路人馬回到東莞,集中意見。先後幾次研討會,都是開得非常熱烈。大家首先達成一致的共識是,盡快加速發展,要發展必須要發展工業,無工不富,要發展工業必須把外資引進來。有了這種共識之後,大家又開始圍繞如何才能更多更快引進外資等問題暢所欲言,暢談改革。
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幾大難題分別是路、電、水、通訊等。
先說電的困難。電不夠用是所有鎮書記反複抱怨的事。實際上,這方麵的困難不僅是電量不夠,配電設施也相當落後,因變電站少得可憐,故東莞通往各鎮的電網完全不成體統。說白了,即使東莞有電,也送不出去,更何況東莞沒電。加快發展怎能缺電?電的問題必須解決!
接著是水的問題。當時東莞市區裏隻有兩家自來水廠,加起來一天最多也就萬把噸的供水量。要想盡快發展工業,毫無疑問,水的問題也是一個大問題。
問題的症結找到了,接下來便是對症下藥,即拿出規劃方案。
規劃方案交給各相應部門落實,電的問題由供電局拿方案,人才的問題由人事局拿規劃,不一而足。於是,各個部門立即加班加點認真研究討論。
不料,規劃方案拿出後,到了歐陽德手上,統統又給否掉了。理由是視野不夠,眼光短淺,得重新規劃。
比如說水,當時東莞市供水局提交的方案是將每天的水產量提高至3萬至5萬噸。歐陽德說不行,應該要上20萬噸;電也是如此,大家開始提出的方案非常保守。歐陽德則在圖紙上大筆一揮,說是要修建兩個大電廠,一大批變電站,還要建設一個22萬千瓦的大變電站!
不難看出,東莞地級市第一任市委書記是一位魄力十足的改革家,采用的是大規劃大建設的發展方式。歐陽德甩開膀子大幹了!
改革家的一個共同特點是超前。事實證明,也正是這一點,東莞才走到了今天這一步,同樣,也正是這點,也才有了本章的開篇情節,從而使筆者在敘述東莞當年修路這一至關重要的曆程時不至於為缺少衝突而擔憂可讀性。
衝突的起因不難想象:錢的問題。
電的問題好辦。通過努力,省電力局對東莞的支持很大,不僅對變電站的項目進行投資和改造,聯上電網,也做了許多工作,畢竟東莞用電量大,抵得上中山、佛山、南海幾個地方的用電總和。水的問題也容易解決,向銀行貸款,建個水庫,此後以收繳水費的形式還款,再說22萬噸的水源當時投資僅需1億多。通信問題也得再上一個台階,當時整個通信項目改造需要15億,但因有銀行貸款,這個問題也不算太難。
難就難在路上。
眾所周知,東莞最大的發展瓶頸就是路,雖然80年代初、中期也開始把一些泥濘小道鋪上一層柏油,但那種路的承載力實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