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總理到下麵視察的作風是眾人所知的,他常愛批評那些不負責任的幹部和單位,從他口中得到表揚的並不多--盡管他心頭記著。1995年5月某日,朱鎔基總理到義烏視察,中途要在“華豐賓館”下榻。這可驚喜壞了趙賢文,但驚喜之餘趙賢文更有幾分擔心,因為他老趙也早已耳聞朱總理的脾氣,弄不好準挨批評。
中午時分,朱鎔基總理來到“華豐”用完餐後,環顧了一下餐廳,說:“這賓館不錯嘛!”在步入走廊時,他用手敲了敲裝飾柱,問趙賢文:“這是什麼材料做的?”
趙賢文忙上前回答:“是石膏製作的。”
朱鎔基很高興地說:“不錯,管理得這麼好,我還以為是大理石呢!哎,你這個老板造這賓館花了多少錢呀?”
“3000萬元。”
“哪兒來的錢?”
“是我的一個福利企業--義烏發電設備廠投資的。這個賓館是全國民政係統第一高樓。”趙賢文帶著幾分自豪地彙報道。
朱鎔基同誌一聽便哈哈笑起來:“我明白了,你們是用了免稅的錢蓋的樓。”又問,“你的企業殘疾人有多少?”
“占企業人員的56%。”
“生產什麼產品?”
“發電設備--柴油發電機組。”
“質量怎麼樣?”
“曾獲得省優質產品、亞太國際博覽會銀獎,出口50多個國家。這次廣交會上成交1000多萬元。”
朱鎔基同誌大為驚喜:“啊,看來這產品是賺錢,你真是又賺錢又免稅,又給社會辦了好事。行,你能幹!”朱鎔基同誌拍了拍趙賢文的肩膀,十分高興。於是就有了後來他特意為“華豐賓館”留下的墨寶。
趙賢文確實不簡單,他是義烏經商精英中的精英。他錢比別人賺得多,但吃的苦也同樣比別人多得多。老趙已經快60歲的人了,但談起往事仍像小夥子那樣激動。他說他也是農民出身,後來進了廠,可那時大家都在吃“大鍋飯”。他想挑頭做點事,讓企業活起來,卻反而落了不是,直到被免職。那年他和妻子倆人靠2000元起家做生意,第一筆生意就賠了個精光,妻子恨不得跟他拚命,可老趙一邊幫妻子擦幹眼淚,一邊又重新開始在商海中學著摔打。幾年下來,他有了些積累,便辦了一個福利廠,組裝發電機。生意就那麼越做越大……但是老趙不滿足,他覺得義烏人要把市場辦好,除了占領國內市場外,還應當走出去。於是前年開始他就隻身到國外轉了一大圈,他在領略世界經濟市場的先進水平的同時,發現了一個可以適合於我們中國人開拓的非洲大市場。這就是他日後“三闖非洲”的前奏曲。
“你看,這就是我要在南非建的‘中華門’商業中心。”趙賢文指著辦公室一側的那麵大牆上的一幅藍圖,介紹說:“它在南非的約翰內斯堡市,占地9公頃,耗資1200萬美元,其規模是中國到目前為止在國外建設的最大商業城。”
“它主要經營什麼呢?”我問。
“什麼都經營。”趙說,“當然首先是適合非洲人民需要的東西,而非洲是稍落後於我國的發展中地區,目前我們國內市場上擁有的大量商品,正是非洲兄弟特別喜歡的商品,所以我做這件事會很有錢賺,可更重要的是我看好中國商品在整個非洲的市場……”
“‘中華門’這個名字起得太好了!”
老趙頗為得意道:“這是我一生中最後想做成的一件大事,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我們義烏人辦市場能不能‘敢為天下先’的一次大膽實踐。因為這個市場一旦成功,它將給我們義烏乃至整個中國對外貿易帶來深遠影響,所以我給它起名為‘中華門’。”
一個響亮而含義深刻的名字,它既包含義烏人追求市場最高境界的那種胸懷大誌的氣魄,同時也象征著12億中國人的民族骨氣。
老趙說,他的南非“中華門”已經投入商業運營,然而一些出境勞務手續令他十分頭疼。但他堅信“中華門”就像其名字一樣,一定會在非洲大地上響徹四方……(67歲的趙賢文現在已在尼日利亞做發電機生意,因為尼日利亞盛產石油,開采石油需要發電機,老趙的生意因此像井噴的石油,滾滾不息,氣勢如虹……)
我相信。因為義烏人那種特有的“敢做天下事,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正是他們沿著鄧小平理論指引的道路,在強市富民的偉大實踐中,留給20世紀中國農民革命史的神來之筆和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