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響因子20.869的Chemical Reviews上發表論文的幕後故事
浙江工業大學 孫江麗
今年5月,我校陳小龍、鄭裕國、沈寅初撰寫的論文《Natural Products with Maleic Anhydride Structure:Nonadrides,Tautomycin, ChaetomellicAnhydride,and Other Compounds》在影響因子高達20.869的Chemical Reviews(《化學評論》)上發表了。
“影響因子20.869”是個什麼概念?SCI每年都會對收錄的期刊進行影響因子的計算和排名,影響因子越大就表明平均每篇論文的被引用次數也越多,該期刊的權威性和水平就越高。以目前公開的2005年SCI期刊影響因子的統計數據來看,在被SCI收錄的國際上有影響力的6088本期刊中,影響因子在10之上的僅有96本期刊,隻占1.58%,很多期刊的影響因子僅為零點幾。而Chemical Reviews2005年的影響因子是20.869,排名第23位,是世界化學化工界最權威的雜誌。
業內人士都深知,能夠在Chemical Reviews上發表論文,並以中國人和中國單位發表,實屬“罕見”。據國家科技部統計,以中國人、中國單位在Chemical Reviews發表的文章,2006年3篇,2007年至今為止3篇。我校這三位學者2003年就曾在Chemical Reviews發表過一篇論文,沈寅初院士當時在北京擔任何梁何利獎的評委時,同是評委的兩位北大教授詫異的眼神讓他記憶猶新:“浙江工業大學是一個什麼學校,在Chemical Reviews上居然發表了文章!”而現在,浙江工業大學這三位學者的論文又一次發表在Chemical Reviews上!
這一學術成果是如何煉成的?
“這是沈寅初院士多年的研究積累”
生物化工學科帶頭人鄭裕國教授談起這一成果時說:“雖然這篇論文我們的沈院士署名第三,但這是他多年的研究積累,是他當時在上海農藥所曾進行過的課題,他和他的原課題組發現了一種新的天然化合物,80年代末聯合日本理化所,在日本做了相關的結構鑒定,但由於上海農藥所以產業化為主,所以該項研究並沒有繼續。當沈院士到了我們的團隊,他就把當時他們留下來的研究提了出來,說可以做一做。”鄭裕國很感激沈院士為學科帶來的具有前瞻性、創新性和挑戰性的課題,“如果沒有沈院士前期多年的研究積累,我們也不可能在這方麵做出世界前沿級的研究。”
原來,沈院士前期的很多研究是關於生物農藥創製和微生物源天然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等方麵。而順丁烯二酸酐作為核心結構的化合物有很好的生物活性,具有抑菌、殺菌、除草活性等功能,所以如果能夠對其結構進行一定的修飾與優化,就有望篩選到殺菌、除草等生物活性高的新農藥品種,如若投入生產,將對農藥和醫藥行業起到很大的作用。
鄭裕國告訴記者:“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含順丁烯二酸酐結構的天然化合物隻有27個,其中25個都是國外發現,有的已經投入生產。而另外2個——變構菌素和變構黴素正是沈院士前期的研究發現,在遵守知識產權的情況下,沈院士毫無保留地帶到了我們的團隊。”
年輕學者的不懈努力使課題不斷取得新突破
2005年4月,當沈院士提出可以做含順丁烯二酸酐結構天然化合物國際研究綜述的課題時,陳小龍主動請纓“我來做”。
在接下來的兩個月裏,他放棄了整個暑假馬不停蹄地收集資料。隨著所收集資料的不斷豐富,團隊的討論越來越多,大家的意見也越來越集中,經過廣泛的討論和論證,形成了大致的框架。由於沈院士是變構菌素和變構黴素的最初發現者,在含有順丁烯二酸酐結構天然化合物研究方麵具有權威性,於是他們決定向Chemical Reviews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