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我的夢之三國(1 / 2)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國演義》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去讀三國,看三國類的電視劇,那時的自己大概讀懂的是人物的仁義忠奸,是沙場的激揚澎湃,還有那一統天下的豪情壯誌。最近不知何時又將三國翻起,此時不再像牛嚼牡丹那般讀,我要逐字逐句的細細品味,讀出三國外的體會,也許這隻是一種目標,畢竟對一個未經世事多少的青年來說,是多麼的困難,但我對三國的癡迷不會亞於其他人。

我把品讀三國分為三步:一為讀三國、二為品三國、三為悟三國。讀三國,讀那東漢末年,綱斷常分,天下大亂,世家門閥對寒門的壓榨。其次品三國,品味三國眾豪傑,俗話說:亂世出英雄,也有時勢造英雄,英雄成就時勢,漢末,天下三分,諸位豪傑俊才紛紛創霸業,天下良將、謀臣投入麾下,一代梟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曹操曹孟德,旬氏八傑之中——荀攸荀公達,荀或荀文若,鬼才郭嘉,軍師戲隆,這蜀漢政權也有一代哭君的劉大耳,過五關斬六將的號美髯的關羽關雲長,長阪橋前喝退千軍的猛張飛,也有長阪坡之戰七進七出的趙雲。而江東吳國,美公子周瑜羽扇綸巾,還有雙瞳權君的孫權。最後悟三國,有人或許會問:三國嗎?有什麼可悟的,悟三國,是悟那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個皇朝,不可能萬世長存,消亡是曆史的選擇,或許不同的隻有那時間長短罷了。妄圖長久存立,永不消逝是不存在的。前車之鑒,秦始皇帝為求長生,統一八方,橫掃六國的大秦帝國二世而亡,所以不要謀求永存,隻求存在的價值。

翻翻三國誌,看看三國演義,聽聽那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我個人身上都共存著魔鬼與英雄的兩麵,每每讀到那些由文字構造的兵哥沙場,刀光劍影,戰旗飄揚的場麵,心中也不由地方湧現出澎湃的豪情。也許我們都幻想過征戰沙場,馬革裹屍,封妻蔭子的功勳,做那衛霍、班固的壯舉,為漢室中華而拋頭顱散熱徐,舉三尺青鋒,創萬世太平。而當今的社會恰恰缺失的便是這樣的豪情,為之惋惜。

說道三國,有人問我在三國中,我最中意哪位,我調笑道:當然是美女貂蟬啊!還有那才女蔡琰,洛神甄宓,當然還有大小二瞧嘍!可是正式的回答這個問題時,答案變多了起來。有人說三國我獨愛劉備,玄德公,說他為人仁義,待人真誠,視兄弟為手足,視女人為衣服,又會有人提出不同意見了,說道我不同意,三國豪傑當屬曹操,曹孟德,雖有好疑之鄙病,但他卻有治世之能,平亂世之功,前有為漢室謀求,刺董卓,招諸侯,十八路諸侯舉兵攻董之壯舉,後又平亂救駕還朝。並且在三國爭霸之霸戰爭中,殺伐果斷,舉賢納諫,有龍吞九州之勢。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幽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心。

但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是曹操的決心。

而劉大耳呢,他心機深沉,有哭才,假仁義,時常又做不明智之舉,雖然古代女子身份地位不高,但是劉備是女人為衣服之舉著實令人費解,不予以苟同。不得不說的是劉備是三國中雖戰力不強,但是生命力卻尤為旺盛,將“敗不餒”發揚光大。他先投公孫,後投陶謙,得徐州,讓徐州於呂布,又連曹滅殺呂布,最後三顧茅廬求的臥龍,興於新野。在三國中呂布降董被冠以三姓家奴,而劉備呢他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投降多少次。有人說劉備仁義,我卻不讚同,在劉備數次逃亡時,帶領百姓逃亡,口中說著:表麵看似仁義德行,往深層次想,帶領百姓逃亡,一則會延緩時間,二則會使得百姓在逃亡的時候隕於亂軍之中,最終能逃出者不及三分之一,這還是仁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