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節 無效的突襲(1 / 1)

PS:關於亞奇的道路設定,三輛馬車能通行的大路是城堡之間的通道,一般路也就兩輛馬車能勉強交錯的寬度。關於森林和稻田,是由於亞奇人口比較稀少,而農業產量不太高的緣故。

中國明朝稻田畝產量一百多斤(市斤),清康熙大力提倡農業科技,使畝產量突破二百斤。一人能耕種約三十畝田(最多),一年約耗稻穀四百斤,明三畝田產量,清二畝田產量。一人耕作約能養活十人,這是當年的農業水平,奧斯世界也是按這個條件來設定的。

自古農村就大量以蕃著代糧,現在還有農村老嫗說舊諺語“吃飽蕃薯熟,穿暖六月六”

不是按現代農業科技所生產的數目來設定奧斯世界的,注意這一點才能理解作品。

湖泊眾多才能保障灌溉水利,古來就有“湖廣熟,天下足”,指的就是雲夢澤地區。四川能成天府之國和河道縱橫而形成萬裏沃土不無關係。

以上是對作品中場影設定的解釋,有疑問請提出來——

在整理軍隊時陸續有敗兵殘將歸隊。白倫得將軍又得到近四千名士兵及二千名傷兵。

其餘的很可能都再也看不到太陽升起的時候,戰爭是殘酷的,亞奇士兵第一次品嚐了殘酷的概念,但是對於戰爭殘酷的程度遠遠未尚知曉。

收攏了二萬餘的軍隊,白倫得地恩斯村駐紮。重盾步兵在上一次戰役中損失了,弓箭手無一生還,餘下的有雙手劍兵和長槍兵。長槍兵主要是對付列隊騎兵用的,蠻人顯然不會列隊。雙手劍兵是用重劍中的重劍——雙手劍來進行戰鬥的士兵。在論敘各兵種的評價書籍中向來有“裝備低廉,戰力一般,在重盾兵的配合和重甲步兵的支持下能發揮超水平戰力兵種”,是一種配合用的兵種而不是有**作戰能力的兵種。

四萬卡拉奇戰士,是保護郡之首府奧而良城的主力,要調到前線估計得十天半個月。再過一個多月,雨季也要來臨了,在這雨季來臨之前戰爭就會結束。蠻人向來都是在旱季到草木將枯時發動戰爭,而在雨季將至時退回草原。

雪恥心切的白倫得將軍製定戰爭規劃,參於計劃設定的村有恩斯村村長、步兵統領,騎兵隊長,自然白倫得將軍充分聽取了各位的意見,將與自己想法不和的意見通通過濾刪除後,得出了各方麵充分表敘後的作戰規劃。

作戰規劃以八千騎兵中選取六千騎兵,組成快速行動隊,進行“斬首”行動,突破蠻人的防區,斬殺蠻人首領而讓蠻人不戰自退。

至於蠻人首領在哪,那自然不是在作戰規劃會議中提到的。當騎兵中的一位百夫長問了一些羅嗦的問題後,讓白倫得將軍發放到馬匹戰備巡視營負責(其實就是當馬夫頭)後,大家對白倫得將軍的規劃完美性表示出高度的信任,交口稱讚是一份壓倒群雄獨霸將壇的超好規劃。

白倫得將軍親自帥隊前去進行斬首計劃。蠻人的首腦要為自己的生命祈禱了,白倫得堅信勝利向自己招手。

隻是蠻人首領在哪這個比較關鍵的答案重要性如何,白倫得在出發二天後才發現的。

六千輕騎兵不愧是輕騎兵中的精華。一個蠻人能頂五個戰士這個說法讓白倫得的輕騎兵證明是謠傳,一路上不斷地遇到蠻人部隊,有三五十人一小隊,有二三百人一大隊,白倫得不停地揮軍衝殺,英勇奮戰,日以夜繼。大小戰鬥數百起,無一敗績。

隻是幹糧將盡,士兵疲憊不堪,甚至於有的騎兵在馬上睡著掉下來讓其餘的騎兵馬匹踩死。戰馬走著走著就站在路上睡著的事層出不窮,而對蠻人的指揮所則一無所知。

戰略性的撤退無疑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白倫得這位身經百戰(??)的大將英明地決定撤回恩斯體整,補充糧草再出發戰鬥。

交錯的稻田森林咋看都差不多,稻田間連通的大路全都一個樣,讓蠻人掠殺後的村莊全都差不多。白倫得發現一件戰術上的小失誤——迷路了,完全迷路了。

運氣不錯的是,在森林裏遇到了一個農民,身受重傷的農民,雖然人已經瀕死,但是堅持著為白倫得指路前往恩斯村。兩個時辰的縱馬飛馳,終於在農人斷氣前,看到恩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