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坐式八段錦
口訣
閉目冥心坐,握固靜思神;叩齒三十六,兩手抱昆侖;左右敲玉枕,二十四度聞;微擺撼天柱,動舌攪水津;鼓漱三十六,津液滿口生;一口分三咽,以意送臍輪;閉氣搓手熱,背後摩精門;盡此一口氣,意想體氤氳;左右轆轤轉,兩腳放舒伸;翻掌向上托,彎腰攀足頻;以候口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畢,口水九次吞;咽下汩汩響,百脈自調勻;任督慢運畢,意想氣氤氳;名為八段錦,子後午前行;勤行無間斷,去病又強身。
練法
(1)寧神靜坐:坐位盤腿,抬頭豎頸,兩目平視,鬆肩虛腋,腰脊正直,兩手輕握,置於小腹前的大腿根部,靜坐3~5分鍾。
(2)手抱昆侖:牙齒輕叩二三十下,口水增多時即咽下。隨後將兩手交叉,自身體前方緩緩上起,經頭頂上方,將兩手掌心緊貼在後枕處。
手抱枕骨向前用力,同時枕骨向後用力,使後頭部肌肉產生一張一弛的運動。
(3)指敲玉枕:緊接上式,交叉的雙手放開,分別緊貼雙耳,兩手四指相對緊貼於枕骨下。將食指搭於中指的上方,然後突然將食指滑下,以食指的彈力連續叩擊後頭部數十次,使兩耳有“咚咚”之聲。
(4)微擺天柱:頭部略低,使頭部肌肉保持相對緊張,將頭向左右連續緩緩轉動20次左右。
(5)手摩精門:自然深呼吸數次後閉息片刻,隨後將兩手搓熱,以雙手掌推摩兩側腎俞穴20次左右。
(6)左右轆轤:接上式,兩手自腰部順勢移向前方,兩腳平伸。手指分開,稍作屈曲。雙手自脅部向上劃弧如車輪形,象搖轆轤那樣自後向前做數次運動。隨後再按相反的方向做數次環形運動。
(7)托按攀足:接上式,雙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雙手用力作上托勢。稍停片刻,翻轉掌心朝前,雙手作向前按推狀。稍作停頓,鬆開交叉的雙手,順勢做彎腰攀足的動作(兩膝關節不能彎曲)。用雙手攀雙腳的湧泉穴數次。
(8)任督運轉:正身端坐,鼓漱吞津,意守臍下丹田。以意引導內氣從丹田順著任脈向下,經生殖器、過會陰,再順著督脈經腰背沿脊柱上行,至頭頂,下前額,在嘴唇處又銜接任脈,再循任脈下行。
2.站式八段錦
口訣
雙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調理脾胃須單舉,五勞七傷往後瞧;搖頭擺尾去心火,兩手攀足固腎腰;攢拳怒目增力氣,背後七顛百病消。
練法
(1)雙手托天理三焦:取站立勢,兩臂自然下垂,雙腳自然分開與肩同寬,含胸收腹,腰脊放鬆,正頭平視,口齒輕閉,寧神調息,氣沉丹田。雙手緩緩舉至頭頂,轉掌心向上,反複用力作向上托舉狀,足跟隨雙手的托舉而起落。托舉數次後,雙手轉掌心朝下,沿體前緩緩按至小腹。
(2)左右開弓似射雕:自然站立,左腳向左側橫開一步,身體下蹲成騎馬勢,雙手虛握於兩髖之外側,隨後經胸前向上劃弧至與乳房等高處。右手向後拉至與右乳等高(距乳房約兩拳許),狀如拉弓;左手捏劍狀,向左側伸出,順勢轉頭向左,視線通過左手食指凝視遠方,猶如箭在弦上,等機而射。稍停頃刻,隨即身體上起,順勢將兩手向下劃弧收回胸前,並同時收回左腿,還原成自然站立。此為左式,右式反之,反複調換練習十數次。
(3)調理脾胃須單舉:自然站立,左手緩緩自身側上舉至頭,翻轉掌心向上,並向左外方用力托舉,同時右手下按。舉按數次後,左手沿體前緩緩下落,還原至體側。改右手上舉,左手下按。反複操作數次。
(4)五勞七傷往後瞧:自然站立,雙腳自然分開與肩同寬,雙手自然下垂,寧神調息,氣沉丹田。頭部微微向左轉動,兩眼目視左後方。
稍作停頓後,頭部緩緩轉正,再緩緩轉向右側,目視右後方,稍作停頓,再轉正。反複練習十數次。
(5)搖頭擺尾去心火:雙腳自然分開,雙膝下蹲成“馬步”。兩目平視,身體稍向前探,雙手反按在膝蓋上,雙肘外撐。以腰為軸,頭身端正,將軀幹劃弧搖轉至左前方,左臂彎曲,右臂繃直,肘臂外撐,頭與左膝成一垂線,臀部向右下方撐勁,目視右足尖。稍作停頓後,隨即向相反方向,劃弧搖至右前方。反複十數次。
(6)兩手攀足固腎腰:輕鬆站立,雙腳自然分開與肩同寬,兩臂平舉,自體側緩緩抬起至頭頂上方,轉掌心朝上,向上用力作托舉狀。稍作停頓,兩腿繃直,以腰為軸,身體前俯,雙手順勢攀足。再稍作停頓,將身體緩緩直起,雙手右勢起於頭頂之上,兩臂伸直,掌心向前,再由身體兩側緩緩下落於體側。
(7)攢拳怒目增力氣:雙腳橫開,兩膝下蹲,呈“馬步”。雙手握拳,拳眼向下。左拳向前方擊出,順勢頭稍向左轉,兩眼通過左拳凝視遠方。
右拳同時後拉,與左拳出擊形成一種“爭力”。隨後收回左拳,擊出右拳,要領同前。反複十數次。
(8)背後七顛百病消:雙腳並攏,兩腿直立,身體放鬆,兩手臂自然下垂,手指並攏,掌指向前。雙手平掌下按,順勢將兩腳跟向上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