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1 / 3)

累的幸運

有一段時間,中國一片喊“累”聲。

歌手、文人、一些膚淺而故作高深的新潮人物,喜歡說:“中國人活得太累了!”表達對一個人的憐憫或嘲諷最時髦的一句話是:“他活得太累了。”這是一種像瘟疫一樣蔓延的懶散、放縱和無病呻吟。慢慢騰騰,四平八穩,什麼都跟不上趟還老喊累……

他們所說的“累”,不是真累。是一種無謂的緊張和約束,是一種漫長的無價值的消耗,是一種愚蠢,一種不幸。其實是一種閑,閑得沉重,閑得煩悶,閑得無所事事又閑出了許多是非。閑得太累了。

這種“累”是無法用休息恢複過來的。

全世界都知道日本民族是工作狂,因工作過度緊張而累死的大有人在。但日本人從來不說自己活得累。

為什麼世上公認不算緊張的中國人,自己卻感到“活得累”呢?

好了,現在中國人也找到了治“累”的藥方一一叫喊活得累的人突然大大減少了。

為什麼呢?

說來頗富戲劇性,正是中國人的生活節奏發生了變化,不是變慢,而是變快了,琬代社會的緊張感,而不是輕鬆感,使中國人不再叫喊“活得累”了!由於市場不僅左右經濟,還會強烈地影響社會生活。有市場就有競爭,有競爭就有成功和失敗。一些單位開始“放長假”,給職工發最低生活費或60%的工資。社會上真正的閑人多了。

他們在經濟上失去了安全感,閑得發慌,閑得緊張。沒有心思再聽那些不愁吃不愁穿的無聊人“聊天”。

他們開始羨慕那些活得累的人。

現代人害怕閑。

累就是有活幹,有機會,有希望。現代社會最累的人,都是一些幸運的人——富翁階層最累,不要說中國的億萬富翁張果喜、李曉華,就是想找到報紙上公布的那5000個百萬元以上的富翁也不容易。

成功的企業家最累,沒日沒審,沒年沒節,要想見他們也不比見個官員更容易:

最累的歌星、影星,最紅。坐冷板凳,看似輕閑,卻不自在。

累——說明正暢銷。

累得春風得意,累得痛快,累得充實,累得輕鬆。

累——變成了讓人羨慕的事。

真正忙得勞累,累得有價值的人,不會抱怨自己活得累。如果他喊累,也是一種真累,累得實在,因而用休息可以恢複過來。

忙累的人是沒有時間和情緒聽別人發牢騷和無病呻吟的。也可以叫做“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饑”。在緊張的充滿競爭的現代社會,指望別人的同情和施舍是靠不住的。

市場經濟不培養懶漢。

德國統一後,大批失業的東德人到西德去做工,有的做不了3個月就累得跑回來了。跑回來沒飯吃,還得再回去。

中國也一樣,現在怕累的人不多了。

許多離退休的老幹部,享受100的工資,有條件在家裏享清閑,也要跑出去搞公司、做生意,甚至可以去守夜看大門。

身兼第二職業第三職業的人多了。

有工作幹的人不再嫌累。失去工作的人千方百計托關係走門路,想找一份工作幹。而且不再挑肥揀瘦。

幾十年大鍋飯、平均主義培養的僱散,不知不覺地在變。雖然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子誰也說不準,未來是無法規劃、無法把握的。但沒有人敢忽視這種變化了一一生活在提高,'在前進,打破鐵飯碗之後的一種不安全感卻像鞭子一樣驅趕著人們,不怕累,找累受。閑下來反而感到緊張,懷疑生活出了毛病……

社會在轉型,人們的許多觀念都將隨之而發生變化。有一點可以肯定,這變化將使中國人的生活逐漸和當今世界的大節奏趨於同步!

道路和經濟

我在少年時代很羨慕“旅行家”。如果自己有幸將來能當個“旅行家”,那真是太妙了!探險、獵奇、攬勝,隻有這一種職業才能把爹娘給的每個器官都充分地派上用場:足走、足背、足累、足看、足聞、足思、足驚、足嚇、足憂、足喜、足吃、足餓、足喝、足渴……生命可謂波瀾壯闊,豐苜多彩。然而近幾十年來“旅行家”卻象恐龍一樣從地球上消失了,很少再從人們的嘴裏聽到或從文字中看到“旅行家”這三個字了。仿佛七十二行裏巳不再有旅行這一行,旅行者更不會成“家”了。

蓋因當今世界旅遊業發達,人人都是“旅行家”,外出旅行是很簡單的事情,專職“旅遊家”自然就失去了原有的神秘感。當今世界旅遊業之所以發達,又因為道路發達了。旅行也叫行路、上路,旅遊就是遊路。當年魯迅先生曾給路下過一個著名的定義:“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如今卻是你把路修好了,人家才會來。在報:紙上經常看到這樣的新聞:某城市、某地區或某單位,好不容易請來一位國外投資者,剛走了一半的路,因道路不暢或交通阻塞,人家便撥頭而去。

路是發達的條件,也是發達的標誌,路就是時間。美國的發達得益於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馬來西亞經濟的起飛得益於一條貫穿整個馬來半島的高速公路,人稱“南北大道”……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你隨便指出一個經濟發達的國家,必有發達的道路。世界上幾乎沒有道路落後而經濟先進的國家。在歐洲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比我們從一省到另一個省還要方便——除去我們的路不如人家的好以外,還因為我們在自己的路上不知什麼時候就會被攔阻、被盤查、被罰款。根據路況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經濟和文化,同樣在國內也可以根據道路八九不離十地了解一個省或一個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當你乘汽車從山東省北上或西進的時候,一感到汽車開始顛簸了,路由寬變窄,由平整光潔變得坑坑窪窪了,不用問就知道進入了河北或河南地界。路不好人的心情就不一樣,而且越是路不好的地方“路霸”越多……我雖然沒有成為“旅行家”,但外出旅行卻不少,去的地方多了對路的感觸就格外深。乘飛機要挑航空公司的航班,乘火車要挑車次,乘汽車就要挑道路,路不好乘多高級的車子都受罪,不是萬不得已就會打退堂鼓。有些地方窮就窮在路上,因為窮而不修路,越不修路越窮。嫩江縣城內的某些胡同都如同深翻過的黑土地,高高低低,坎坷不平,晴天塵土飛揚,雨天黑泥毀鞋。所以古人把修橋鋪路視為善舉,而“積德行善必有好報”一一這“好報”就是經濟富裕,群眾安居樂業。事實也如此,如今人們都知道“山東的路多,廣東的橋多”,其實橋多也是因為路多,為了路通才在河上架橋。廣東河流多,為了使公路網狀化,必然要多架橋。有形的路多且寬闊通暢,就很難閉關自守,視野闊大,思想開放,信息豐富而迅捷,自然會影響到無形的路。發展經濟可供選擇的路多了.生財的路多了,機會多了,前進的步子會邁得更大更快。

人們喜歡說“走改革開放的道路”、“走上經濟發達之路”、“奔小康”以及用多少多少年“趕上經濟發達的國家”等等。可見沒有路則難以改革開放,經濟發達也是有一條路的,隻能在大道上才談得上向“小康”奔跑,或追趕前麵的國家。若沒有路或路不好隻能磕镟絆絆、跌釋撞撞,還能談得上速度嗎?實際上近十幾年來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也反映在公路上了。當初修建京津塘高速公路的時候,外囯人著實把我們嚇唬了一氣,說中國人沒有修建髙速公路的技術和經驗,必須由他們設計和指揮,接受他們的監督和檢查,說白了也就是要讓他們賺一筆——這也無可厚非,外國商人到中國來原本就不是為了學雷鋒的。但是,高速公路在中國很快就變得不再神秘,不再新奇了,沈陽到大連、昆明到石林、濟南到青島、廣州到珠海等高速公路相繼修成,而且越修越快,越修越好。我在這幾條路上都跑過,那份車飛身輕的感覺很象淸人黃景仁的一首詩:大道入雲平,高槐夾道生,出山驚馬瘦,行野覺身輕。

我們終於在現實的道路上有了和發達國家相同的速度,感受到了速度的魅力和收獲。

隻是這樣的公路還太少,不能在全國連成網。當髙速公路連網之日,就是中國的經濟達到發達水平的時候。

路不隻是陸地上有,天空也有路,海上也有路。正是這無計其數的海陸空立體交通大道構成了現代社會,決定著現代社會的健康和強大。道路不通達,就不可能有經濟和文化的發達,著名的絲綢之路證實了這一點,它是一條曆史通道、文化古道,更是一條經濟大道~“絲綢”是一種物質,可以以物易物,也可以變成錢,它的興興衰衰反映了經濟的起起落落。艱苦卓絕的青藏公路使西藏不再封閉,運送物資的車隊進進出出,實際上汽車載負的是現代文明,大山內外在同步前進。蜿蜒如龍蛇的國道橫穿茫茫無際的灰色砂礫,使千裏戈壁有了人煙,有了生機,有了希望……每條路都有一串動人的故事,比如一條路救活了一個人、一條路救活了一個地區乃至打贏了一場戰爭的故事太多了。人和路的關係如同現實和未來、生命和方向的關係一樣。人們用“迷路”來形容頭腦錯亂、失去了目標。“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一一這裏的“路”代表了人生的閱曆和經驗。

貧窮荒僻的地區需要路的解放。富裕的現代大城市被擁擠、嘈雜和汙染捆住,更需要路去解放。君不見當前中國哪個大城市的人沒吃過塞車的苦頭?通暢的大道碰上城市,如同一根繩子碰上了死結3經濟的起飛往往先從城市開始,路不解放城市,又怎能帶動經濟起飛?

人們天天都在走路,抬腳動步離不開路,唯有現在迫於經濟發展的需要,不得不認真思索路了:路該怎樣修?修什麼樣的路?通向那裏?

信息的統治

十幾年前,美國的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宣稱,世界進入了信息時代。法國前內政部長米歌爾?波尼亞托夫斯基在更早一些的時候也指出:信息遙控時代的來臨,使人們突然跨入“昨天還被當作科學幻想的世界”,給科學技術和社會帶來巨大變革。比如:人的記憶力的延長和擴大,各類信息係統的進步和完善,各種權力模式可能發生的變化等。其意義可與人類發明文字以後所造成的變化相提並論。

我當時把這些高論隻作為一個新概念接受下來,並未認真思索這些話的份量。甚至覺得發達世界進入一個什麼著時代,往往和我們關係不大。發達的資本主義是工業社會的產物,而美國進入信息社會是從1956年開始的,正是美國經濟繁榮、生產力旺盛、工業大幅度增長的鼎盛時期。信息社會應該更勝於工業社會。我們似乎尚未進入工業社會,距離奈斯比特和波尼亞托夫斯基所描述的信息社會還相當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