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本來不打算寫番外的。
我一直覺得,正文的故事足夠圓滿,不需要再交代什麼了。但是我從頭到尾把這20多萬字仔細閱讀了一遍,又覺得好像還是可以加一些有趣的小片段的。再加上近來讀者們在微博留言,強烈呼籲在番外裏見到廖馨馨(我另一部作品的女主),想看兩位女主的跨故事同框。於是我努力敲了上一篇。
順便,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本書的靈感來源。
大約是在2016年,我和朋友去柬埔寨旅行。第一次站在吳哥窟前的我被震撼了,我見過形形色色的佛寺,卻從未見過這樣的地方——隱藏在熱帶密林中的,高大的,神聖的廟宇。
那次旅行在我心裏埋下了一顆種子。回來後我看了很多和古建築有關的紀錄片,我迫切地想寫一個以之為背景的故事。雖然我能寫出來的,或許隻是我內心對這份職業的渴望的丁點兒皮毛。
再後來,我跟曾經合作過的一位編輯朋友在恩和的小木屋喝茶。她問我,最近在寫什麼作品。我把當時有構思的兩個故事都說給了她聽,一是《你看雨時很近》,一是我前年出版的《十二月風雪客》。她說,她個人更喜歡《你看雨時很近》,讓我趕緊寫出來。可惜我那時候腦子裏的片段有限,這個故事就一直被擱置了。
大概在2018年的下半年,我終於做好了充足的準備,開始寫時雨的故事。為了跟讀者有互動,我曾經在網上貼過前五萬字。讀者問我,大概什麼時候能寫完?我信誓旦旦回道:不出意外的話,2019年中我就能寫完全文。
然後意外發生了。2019年春天,我在大理參加活動的時候,不小心把右手鷹嘴骨摔折了。去醫院拍了片子,被證實是粉碎性骨折,做了手術,打了7個釘子。康複醫生跟我說,我受傷的部位比較特殊,如果不每天堅持複健,右手有落下殘疾的風險。我被嚇壞了,丟下手頭所有事情,每周一到周五雷打不動地去醫院報到。就這麼堅持到今年的春節前,手臂才徹底恢複。
身邊的朋友都調侃我,說我經曆了這麼慘烈的一個過程,不把素材利用起來都對不起自己。我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在故事的後半段,時雨就不小心把腿摔骨折了……忽然覺得有點對不起她。
2020年春節前後,全球爆發了新冠疫情。從1月到5月,我基本沒出門,在家埋頭整理劇情。要不怎麼說寫作是一鼓作氣的事?拖得越久越沒有靈感,寫出來的文字就越枯燥。為了找回感覺,我前前後後把已經寫完的10萬字看了好幾遍,又經編輯提了一些建議,這才慢慢找回信心。
總之,這應該是我寫得最坎坷的一本書了吧。從下筆到完稿,中間經曆了我的戀愛、骨折、結婚、辭職,還有閉門不出的疫情期……如今它總算來到這個世界,欣慰之餘多了幾分好笑。對我來說,這樣的經曆有一次就夠了,同時這也給了我一個前車之鑒,以後寫新稿的時間跨度決不能超過一年。
非常感謝對這本書有所期待的每一個人。希望沒辜負你們的等候。
雲葭 於北京
2020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