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語是說話者在考慮到社會文化、社會心理等因素,采用一種適當的語言表達方式來代替直接的、普通的說法,從而避免給對方造成傷害,或出現尷尬的局麵。它在社會生活中使用的還是比較頻繁的。
在人們的交往中,為了對方,也為了自己,對於一些不宜明說或不願直說的事物,換一種說法,閃爍其辭,婉轉地用與本意相關或相似的話語來代替,就可以使語言交際變得文雅而富於禮貌。
在語言的運用中,委婉語包括委婉詞與委婉語氣的運用。下麵就分別來介紹一下這兩個方麵。
1.委婉詞
委婉詞就是人們在說話中所應用的較為委婉的詞語。這種詞語有以下四個特征:
第一,避免忌諱,不傷人感情
中國人有許多忌諱,所以在和別人說話時,一定要盡量避免使用人們所忌諱的字眼,以免出現難堪的局麵或傷人感情。
比如,人們都忌諱說“死”。從古至今,人們都不願意直接說出這個令人不愉快的字眼。為了避免直接說“死”,就有許多委婉的詞語,比如古代有“升天、西歸、入土、作古、圓寂”等,現在則有“逝世、長眠、犧牲、遇難、捐軀”等。
又如,忌諱說“錢”。從古至今,人們都不喜歡直接提“錢”,好像一提錢,就有了銅臭味,會被人看不起。所以,關於“錢”的委婉詞也有很多,如“孔方兄、老人頭、大團結”等,工資以外的“錢”稱為“紅包、外快、酬勞”等。
第二,避免粗俗不雅
在社會交往中,有些東西如果直說就會顯得不雅或不好意思,而委婉詞則可以起到掩蓋、回避的作用。
比如,直接說大小便就會顯得非常不雅,古代有“解手、更衣、出恭”之說,現在則用“上衛生間、去洗手間、方便”等詞代替,甚至連“廁所”這個說法都覺得不雅了。
第三,美化缺陷,避免難堪
在生活中,麵對別人的缺陷,人們往往都不會直截了當地一語道明,而是故意換用一些褒揚性的說法,這樣就不會讓對方感到難堪。
比如,把“太瘦”說成“苗條、骨感美”;把“太胖”說成“豐滿、富態”;把“小氣”說成“節約”;把“膽小”說成“謹慎”;用“健談”代替“羅嗦、饒舌”;用“老實”代替“愚笨、不聰明”等。這種以褒換貶的說法,自然更容易讓聽者接受,而且還會給聽者留下良好的印象。
漢語中,除了上麵提到的美化事實的委婉詞以外,還有許多有意淡化、弱化事實真相的委婉詞。
比如,用“多喝了幾杯”代替“喝醉了”,用“腿腳有點不方便”代替“拐腳、跛足”,用“失利”代替“戰敗”,把“有病”說成“身體不適、欠安”,現在還有了“亞健康”之說。很明顯,應用這些委婉詞是為了避免直露的表達,從而避免給聽者帶來難堪。
此外,還有許多職業名稱,也采用這種美化的方式,比如,把清潔工稱為“城市美容師”,把炊事員稱為“廚師、烹調師”等。
第四,采用敬詞、謙詞,以表示對人的尊重
古人所用的敬詞、謙詞是有等級區別的,比如,把君王稱為“萬歲、大王、陛下、皇上”,把一般大臣則稱為“公、卿、先生、閣下”等。現代人仍沿用了古人的一些尊稱,如“先生、閣下”等,同時也使用人稱代詞“您”,以表示對人的尊敬。
有尊稱相對就有謙稱,古代君主稱自己為“寡人、孤”,一般百姓則自稱為“小人、仆、鄙人”,自稱其名也是一種謙稱。
除了尊稱、謙稱外,還有一些表示尊敬的敬詞,比如“奉送、惠賜、光臨、惠顧”等。這些敬詞既是客套話,也表示對人的尊敬。
2.委婉語氣
除了常用委婉詞以外,還可以通過語氣來表達語言的委婉性。
現代漢語中最基本的語氣包括陳述、疑問、感歎和祈使。這四種語氣構成了四種不同類型的句子。相比較來說,陳述句、疑問句和感歎句本身不帶有對說話人麵子的潛在威脅,它們的語氣比較和緩。隻有祈使句,因為祈使句是要求對方做或不要做某事的句子,主要用來表示命令、禁止、請求、勸阻,所以語氣往往要比較強硬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