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有時候很迷人

有時候也很無奈

無論此刻已經曆什麼

都請你在這個萬種風情的世界裏

熱氣騰騰地活著

會玩,是一種本事

上次回國到天津串親戚,老朋友光海一見我就說:“走,跟我去逛逛天津的花鳥魚蟲市場,讓你開開眼。”我沒太走心,因為對此一竅不通,他那麼一說我這麼一聽就過去了。兩天後的清晨,六七點鍾的樣子,按我的作息這仍屬後半夜時段,光海砰砰砰地敲我的門,把我從夢中喚醒。“起來,起來,跟我走。”我無力反抗,回國幾個月都習慣了,人家找你就這樣,沒電話,不約好,說來就來,熱情和真誠容不得你說個“不”字。我突然想到美國的生活習慣,什麼隱私啊,先打個電話呀,其實都是因為心沒到位所致。生活中,如果經常有人敲你的門,找你纏你,不是挺溫暖的嗎。

光海開車帶我穿過清早天津的街道,很多景象都是我熟悉的。賣煎餅果子的攤位、提草籃的婦女、流水般的自行車,把我拽進回憶。“還是這個樣子。”我不禁感慨。光海點點頭說:“天津啊,再過五百年也變不了,這是天津人的缺點,也是優點。你要想找老祖宗的玩意兒,全中國轉遍了沒找著,天津一定有。”“天津一定有。”我不經意間品嚐到了這句話的含義。車子沿海河邊的張自忠路一直向北,轉來轉去又穿過一個很大的門洞,光海開始找停車位。我這才注意到馬路兩旁一輛輛地排滿了車,人們像趕廟會一樣向前流動。“到了嗎?”我問道。“起碼還得一裏地。”光海故意把“一裏地”說得特重,而且是普通話,透著嚴肅莊重。

馬路兩旁的人流把我們帶向光海所說的花鳥魚蟲市場。這裏是個大場子,有幾個籃球場大。裏麵有鐵皮鋼筋焊接起來的一排排固定攤位,上麵有棚子,既防雨又防曬。我止住腳步,心中暗自驚訝,怎麼會有這麼多人。這麼這麼多人,在一個我從未留意過的花鳥魚蟲主題上集結。光海一把拉住我說:“跟著我別走丟了。這地方走丟了,哥哥可沒地兒找你。”我誠惶誠恐跟著他,摩肩接踵地走進場子。

進來才發現,這裏是以花鳥魚蟲為主,兼有別樣。賣光盤的、賣跌打損傷成藥的、賣吃喝的、賣古玩的,嘛(什麼)都有。光海拉住我在一個很像賣糧食的攤位前停下來。“知道這是賣嘛嗎?”“小米兒?”“再看看。”“小米兒,沒錯。”我故意用天津話回答。

沒等光海說話,賣東西的小夥子先搭茬兒了。他衝光海一笑:“大哥來了。”原來他們認識!“大哥,今兒怎麼帶來個棒槌。”他這句話我聽懂了,天津人管“傻帽兒”叫“棒槌”,他的意思是說我是傻帽兒。光海哈哈大笑說:“這是我弟弟,剛從美國回來,在美國待傻了,你給他上一課。”小夥子一聽不好意思起來,臉上掛滿歉意。原來他賣的是一種混合鳥食,裏麵有小米兒,但不是糧食店賣的生小米兒,而是焙製過的半熟小米兒。除了小米之外還有蕎麥籽兒、草籽兒,還有好多東西,我都記不住。最後一個我記住了,是抗生素。他指著一個小口袋說,這堆兒是專門治病的,裏麵有先鋒黴素。他還說了這種食料可以喂什麼鳥,什麼畫眉啊,黃眼兒啊,從沒聽說過這麼多的鳥名字。

我不禁感到失落。按說天津是我熟悉的城市,可我卻從未聽說過有這麼大的花鳥魚蟲市場,更不知這裏竟翻湧著一個巨大的世界。我開始被動起來,緊緊跟在光海的後麵徘徊。而他呢,看上去甚是瀟灑自如,帶著我就像帶個孩子。

在一個好像是賣菜的攤位前他停住問我:“看看這是嘛?”地上擺著一捆捆像野菜一樣的植物,綠綠的杆兒和葉子,拖著個細長的根莖。這回我不敢胡說了,忙說:“不知道。”“再看看。”“是薺菜?可要是薺菜也太老了。”光海說:“像薺菜可不是薺菜。”他接著問:“你說他賣的是杆兒呢還是根兒?”我看看杆兒比根兒長很多,就說:“賣的是杆兒。”“不對,是根兒,因為根兒裏有東西。”“有東西,什麼東西?”說話間光海拿起一枝像薺菜的草,在根部一個微微凸起的地方一掰,一個雪白的小肉蟲子掉出來,在地上扭來扭去。我驚歎道:“還是活的!”“對。這是一種專門寄生在這種草根上的寄生蟲,喂鳥最好。要想讓鳥的毛發亮,就得喂這種蟲兒。”“每個根都有蟲子嗎?”我話音未落,賣東西的老太太喊起來:“您說嘛?要有一根兒沒蟲兒介(這)都歸你。”“真的?”我挑來挑去,挑出一個根部較細沒有任何凸凹的給她,問道:“這個有嗎?”老太太二話不說上去啪地一掰,一個蟲子掉出來。

“哎呀,真有!”我頓時如墜五裏雲霧。小米兒不是小米兒,薺菜不是薺菜,草根裏竟然有蟲子,我的好奇心由此被生動地點燃。我在一個賣鳥籠的攤位前停住腳問道:“多少錢呀?”看攤兒的中年漢子瞅瞅我沒吭聲。我正疑惑,光海回頭對我說:“你倒說說這隻籠子值多少錢?”我想起美國的沃爾瑪連鎖店裏賣的鳥籠子,大約是三四十美元一個,折合成人民幣也就是三百元左右。“四百塊?”我試探著。光海和賣籠子的漢子都笑起來:“嘛玩兒?四百,您再加個零。”“四千?這麼個竹籠子要四千?”

光海望著驚訝的我,舉起眼前的鳥籠子端詳了一下說:“你看看,這個籠子的每根料都是一根竹子,中間沒節兒。”我看了看說:“對,說的沒錯。”光海又說:“你提提這個籠子,再提提那個小的。”我按他說的做,發現大的反比小的輕。“這就對了,知道為嘛嗎?重的用的是新竹子,處理得不好,水分大,所以重。那種籠子經過一個夏天就完了,根本用不住。而這個輕的用的是舊竹子,甚至可能是百年的舊竹。這種竹子永遠不會變形,而且光滑凝重古香古色。再看上麵的銅活,那個是用機器壓的,這個是手工雕的,完全不一回事。”“那這算最貴的嗎?”光海笑笑,說:“差得遠呐,上萬甚至更貴的籠子也有。要趕上個宮廷物件兒,說不好值多少錢。”

再往下走就到了純粹賣鳥的地方。各式各樣的鳥,大的小的紅的黃的,讓人目不暇接。當我感歎這些鳥的美麗顏色時,光海不以為然地搖搖頭:“人的頭發可以染,鳥毛一樣可以染。而且鳥毛長得慢,一時半會兒你還看不出來。”“你是說這裏有些鳥的顏色是染的?”“太是染的了!”光海又說普通話了,那個“太”字拉得很長,他的嘴都停了可聲音還在響。他指著一隻鳥悄聲說:“這種鳥叫‘紅脯’,可惜是個假的,紅得邪性。而且我還告訴你,越貴的鳥越可能是假的。”我看著這隻鳥,死活看不出是染的。“我實在不明白鳥兒怎麼可以染色,你染的時候它不掙紮嗎?”“不掙紮,先下點安眠藥讓它睡了,醒了就染好了。”“那它不會一覺醒不過來嗎?”“不會。這事兒你幹不了,我也幹不了,但有人就能幹。”光海非常確定地說。

我突然覺得人類馴養了那麼多種動物,牛馬豬羊還有狗,最初真是為了要使用它們嗎?不,不對。人類祖先一定是首先發現他們可以和那些動物交流,發現他們與動物之間有相通之處,然後才馴養它們。情感才真正是文明進化的源泉。

光海猛地回過頭,夢中驚醒似的到處找我。我站在他身後不遠處的一塊空地上,初夏的斜陽像女人的指尖一般,從我身上掠過,讓人有陷溺之感。我覺得我正在一個齊腰深的巨大無邊的水池裏浸泡,水溫剛好,水光嫵媚,水的浮力托舉著我牽引著我,把我帶向一個久別的遠方。我走到光海身邊,看他點煙抽煙,又點煙又抽煙。煙從他的嘴吸入,卻好像盤旋在我的心裏,一點兒都不嗆。

“你看,魚還沒看呢,下次帶你好好看看魚。”

“好。下次你別那麼早砸我門了。”

光海笑笑。“假洋鬼子!”沒想到他突然冒出這麼一句,這小子。

0500

這個世界有時候很迷人

有時候也很無奈

無論此刻已經曆什麼

都請你在這個萬種風情的世界裏

熱氣騰騰地活著

會玩,是一種本事

上次回國到天津串親戚,老朋友光海一見我就說:“走,跟我去逛逛天津的花鳥魚蟲市場,讓你開開眼。”我沒太走心,因為對此一竅不通,他那麼一說我這麼一聽就過去了。兩天後的清晨,六七點鍾的樣子,按我的作息這仍屬後半夜時段,光海砰砰砰地敲我的門,把我從夢中喚醒。“起來,起來,跟我走。”我無力反抗,回國幾個月都習慣了,人家找你就這樣,沒電話,不約好,說來就來,熱情和真誠容不得你說個“不”字。我突然想到美國的生活習慣,什麼隱私啊,先打個電話呀,其實都是因為心沒到位所致。生活中,如果經常有人敲你的門,找你纏你,不是挺溫暖的嗎。

光海開車帶我穿過清早天津的街道,很多景象都是我熟悉的。賣煎餅果子的攤位、提草籃的婦女、流水般的自行車,把我拽進回憶。“還是這個樣子。”我不禁感慨。光海點點頭說:“天津啊,再過五百年也變不了,這是天津人的缺點,也是優點。你要想找老祖宗的玩意兒,全中國轉遍了沒找著,天津一定有。”“天津一定有。”我不經意間品嚐到了這句話的含義。車子沿海河邊的張自忠路一直向北,轉來轉去又穿過一個很大的門洞,光海開始找停車位。我這才注意到馬路兩旁一輛輛地排滿了車,人們像趕廟會一樣向前流動。“到了嗎?”我問道。“起碼還得一裏地。”光海故意把“一裏地”說得特重,而且是普通話,透著嚴肅莊重。

馬路兩旁的人流把我們帶向光海所說的花鳥魚蟲市場。這裏是個大場子,有幾個籃球場大。裏麵有鐵皮鋼筋焊接起來的一排排固定攤位,上麵有棚子,既防雨又防曬。我止住腳步,心中暗自驚訝,怎麼會有這麼多人。這麼這麼多人,在一個我從未留意過的花鳥魚蟲主題上集結。光海一把拉住我說:“跟著我別走丟了。這地方走丟了,哥哥可沒地兒找你。”我誠惶誠恐跟著他,摩肩接踵地走進場子。

進來才發現,這裏是以花鳥魚蟲為主,兼有別樣。賣光盤的、賣跌打損傷成藥的、賣吃喝的、賣古玩的,嘛(什麼)都有。光海拉住我在一個很像賣糧食的攤位前停下來。“知道這是賣嘛嗎?”“小米兒?”“再看看。”“小米兒,沒錯。”我故意用天津話回答。

沒等光海說話,賣東西的小夥子先搭茬兒了。他衝光海一笑:“大哥來了。”原來他們認識!“大哥,今兒怎麼帶來個棒槌。”他這句話我聽懂了,天津人管“傻帽兒”叫“棒槌”,他的意思是說我是傻帽兒。光海哈哈大笑說:“這是我弟弟,剛從美國回來,在美國待傻了,你給他上一課。”小夥子一聽不好意思起來,臉上掛滿歉意。原來他賣的是一種混合鳥食,裏麵有小米兒,但不是糧食店賣的生小米兒,而是焙製過的半熟小米兒。除了小米之外還有蕎麥籽兒、草籽兒,還有好多東西,我都記不住。最後一個我記住了,是抗生素。他指著一個小口袋說,這堆兒是專門治病的,裏麵有先鋒黴素。他還說了這種食料可以喂什麼鳥,什麼畫眉啊,黃眼兒啊,從沒聽說過這麼多的鳥名字。

我不禁感到失落。按說天津是我熟悉的城市,可我卻從未聽說過有這麼大的花鳥魚蟲市場,更不知這裏竟翻湧著一個巨大的世界。我開始被動起來,緊緊跟在光海的後麵徘徊。而他呢,看上去甚是瀟灑自如,帶著我就像帶個孩子。

在一個好像是賣菜的攤位前他停住問我:“看看這是嘛?”地上擺著一捆捆像野菜一樣的植物,綠綠的杆兒和葉子,拖著個細長的根莖。這回我不敢胡說了,忙說:“不知道。”“再看看。”“是薺菜?可要是薺菜也太老了。”光海說:“像薺菜可不是薺菜。”他接著問:“你說他賣的是杆兒呢還是根兒?”我看看杆兒比根兒長很多,就說:“賣的是杆兒。”“不對,是根兒,因為根兒裏有東西。”“有東西,什麼東西?”說話間光海拿起一枝像薺菜的草,在根部一個微微凸起的地方一掰,一個雪白的小肉蟲子掉出來,在地上扭來扭去。我驚歎道:“還是活的!”“對。這是一種專門寄生在這種草根上的寄生蟲,喂鳥最好。要想讓鳥的毛發亮,就得喂這種蟲兒。”“每個根都有蟲子嗎?”我話音未落,賣東西的老太太喊起來:“您說嘛?要有一根兒沒蟲兒介(這)都歸你。”“真的?”我挑來挑去,挑出一個根部較細沒有任何凸凹的給她,問道:“這個有嗎?”老太太二話不說上去啪地一掰,一個蟲子掉出來。

“哎呀,真有!”我頓時如墜五裏雲霧。小米兒不是小米兒,薺菜不是薺菜,草根裏竟然有蟲子,我的好奇心由此被生動地點燃。我在一個賣鳥籠的攤位前停住腳問道:“多少錢呀?”看攤兒的中年漢子瞅瞅我沒吭聲。我正疑惑,光海回頭對我說:“你倒說說這隻籠子值多少錢?”我想起美國的沃爾瑪連鎖店裏賣的鳥籠子,大約是三四十美元一個,折合成人民幣也就是三百元左右。“四百塊?”我試探著。光海和賣籠子的漢子都笑起來:“嘛玩兒?四百,您再加個零。”“四千?這麼個竹籠子要四千?”

光海望著驚訝的我,舉起眼前的鳥籠子端詳了一下說:“你看看,這個籠子的每根料都是一根竹子,中間沒節兒。”我看了看說:“對,說的沒錯。”光海又說:“你提提這個籠子,再提提那個小的。”我按他說的做,發現大的反比小的輕。“這就對了,知道為嘛嗎?重的用的是新竹子,處理得不好,水分大,所以重。那種籠子經過一個夏天就完了,根本用不住。而這個輕的用的是舊竹子,甚至可能是百年的舊竹。這種竹子永遠不會變形,而且光滑凝重古香古色。再看上麵的銅活,那個是用機器壓的,這個是手工雕的,完全不一回事。”“那這算最貴的嗎?”光海笑笑,說:“差得遠呐,上萬甚至更貴的籠子也有。要趕上個宮廷物件兒,說不好值多少錢。”

再往下走就到了純粹賣鳥的地方。各式各樣的鳥,大的小的紅的黃的,讓人目不暇接。當我感歎這些鳥的美麗顏色時,光海不以為然地搖搖頭:“人的頭發可以染,鳥毛一樣可以染。而且鳥毛長得慢,一時半會兒你還看不出來。”“你是說這裏有些鳥的顏色是染的?”“太是染的了!”光海又說普通話了,那個“太”字拉得很長,他的嘴都停了可聲音還在響。他指著一隻鳥悄聲說:“這種鳥叫‘紅脯’,可惜是個假的,紅得邪性。而且我還告訴你,越貴的鳥越可能是假的。”我看著這隻鳥,死活看不出是染的。“我實在不明白鳥兒怎麼可以染色,你染的時候它不掙紮嗎?”“不掙紮,先下點安眠藥讓它睡了,醒了就染好了。”“那它不會一覺醒不過來嗎?”“不會。這事兒你幹不了,我也幹不了,但有人就能幹。”光海非常確定地說。

我突然覺得人類馴養了那麼多種動物,牛馬豬羊還有狗,最初真是為了要使用它們嗎?不,不對。人類祖先一定是首先發現他們可以和那些動物交流,發現他們與動物之間有相通之處,然後才馴養它們。情感才真正是文明進化的源泉。

光海猛地回過頭,夢中驚醒似的到處找我。我站在他身後不遠處的一塊空地上,初夏的斜陽像女人的指尖一般,從我身上掠過,讓人有陷溺之感。我覺得我正在一個齊腰深的巨大無邊的水池裏浸泡,水溫剛好,水光嫵媚,水的浮力托舉著我牽引著我,把我帶向一個久別的遠方。我走到光海身邊,看他點煙抽煙,又點煙又抽煙。煙從他的嘴吸入,卻好像盤旋在我的心裏,一點兒都不嗆。

“你看,魚還沒看呢,下次帶你好好看看魚。”

“好。下次你別那麼早砸我門了。”

光海笑笑。“假洋鬼子!”沒想到他突然冒出這麼一句,這小子。

有些事經不起琢磨,越琢磨越有趣

立春,京津一帶有吃青蘿卜的老話兒,俗稱咬春。就這個“咬”字,越想越令人感動,在私下很多純真的場合,“咬”就是“親”,親吻的“親”,拚命親就是咬,把愛的渴望變成一種疼痛,愛得都痛了,那才是極致的愛。咬春,渴望春天都到頂了,親都不夠,非把你咬出來,春天還能不來嗎?要我早出來了。

也就在咬春前兩天,我敬重的白舒榮老師邀我和幾個朋友,到京味兒餐館惠豐堂相聚。當時並沒說咬春的事,誰也沒提,但晌午的響晴薄日和隱隱暖意,卻讓人感到初春的萌動,甚至下出租車時我因此而輕浮起來,司機說找不開,我答曰:“別找了。”司機說那不行,我說那麼好的天兒,怎麼都行。

沒想到飯局伊始,一飛衝天,讓人喜出望外。我是初客,除作家張執任夫婦是老朋友外,其他均首次相見。白老師把他們一一介紹,有作家有主編,有教授有官員,其中兩個當過兵,一個愣還是我鐵道兵戰友,雖說當年在部隊不認識,鐵道兵情誼管你認不認識,我們的命運血乳交融,天下老鐵是一家,統計數字顯示,和平年代鐵道兵的犧牲最多,超過所有作戰部隊,你說,活下來的能不是兄弟嗎?

這麼一來我有點兒繃不住,本來按社交路子走,初次見麵理應謹慎,顯得像那麼回事,別讓人家輕瞧了。正趕上人家給我斟酒,剛想說不會喝,“不行不行多了多了”,不都這路子嗎?麵對眼前一見如故的老友親朋,不會喝仨字真說不出口,人生得意須盡歡,你個小文人,李白的話都敢不聽,拉出去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