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門創立於元末明初,開山鼻祖姓張名漢。張漢原名張思聰,隻因蒙元殘暴,民不聊生,張思聰立誌逐胡虜於漠北,恢複漢家河山,遂改名張漢!張漢年少時常與山中巨猿嬉戲,練的身輕如燕。後於一山洞之中偶得一本絕世奇書,學的滿身本領。
此奇書上半本乃是兵法,教人行軍打仗,戰無不勝;下半本是一些呼吸吐納的法門,教人強身健體,百病不生。書的最後幾頁寫著一些怪字,並附有一張地圖,圖中線條縱橫交錯,讓人摸不著頭腦。
張漢得書後,勤修苦練,學成後出山輔佐明太祖朱元璋,做了朱元璋的親軍統領。憑著一身驚人的藝業,攻伐數年,終於成就大業。其時徐達、常遇春等武將常與張漢研討兵法,從中受益匪淺。更兼鄱陽湖大戰,陳友諒乘船敗退之時,張漢腳踩湖中碎木板,三起三落,一箭射殺陳友諒,立下不世奇功,博得一個“燕子王”的美名!
有道是鳥盡弓藏,明太祖朱元璋開國後大殺功臣,勳貴重臣幾乎無一幸免。但懾於張漢的武功名望,始終不敢對其下手。張漢自知朱元璋不是可以共富貴之人,便自請辭官歸隱故裏,更請朱元璋抹去史書對其一切記載。朱元璋假意挽留未果,又殺其不成,隻得應張漢之請,任歸故裏。是以張漢立下如此大功,史書卻無一字提及!
張漢歸隱故裏,創立燕子門,傳藝授道,倒也逍遙快活。某日張漢遠遊歸來,發現家中遭竊,那本絕世奇書從此下落不明。此書張漢雖早已另錄副本,但原書最後幾頁卻未曾臨摹,此後數十年張漢遍尋不著,隱為心中大恨,臨終立下遺言,後世門人務須尋得此書,在其墓前三米處,挖地三丈焚化!
其時門人心中奇怪,何以要挖地三丈?但也並未深究。曆代掌門皆以尋找此書為己任,奈何天下之大,於廣袤之地尋此奇書,實是難上加難。燕子門流傳至今,也未找到!
期間世事多變,張漢所傳戰陣打仗之法,幾近失傳,曆代掌門也僅知皮毛而已。但縱是皮毛,也夠威服天下!明英宗土木堡之變,燕子門正值興盛之時,時任掌門葉秋山,帶領三百門人,力助兵部尚書於謙打響了北京保衛戰。於謙率師二十萬,於北京城下大破瓦刺。此戰過後,大明得以延續兩百年的國運,葉秋山實居首功!
燕子門傳至明末,已然式微,門下徒眾寥寥無幾,僅剩武功要訣尚未失傳。天啟年間,後金大汗努爾哈赤揮師攻寧遠,時任掌門劉禹陽謹記張漢祖師匡扶漢室之遺訓,趕赴寧遠,力助袁崇煥重挫後金軍,更親臨城頭開炮殺敵,努爾哈赤此役受傷,半載後不治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