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課 化石告訴我們的秘密(1 / 1)

菲爾宣讀完自己提交的關於北極熊的作文之後,班級裏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鳳老師用讚許的目光看著菲爾,說:“菲爾同學通過自己在動物園的實踐,近距離地接觸了北極熊,了解了它們的身體特征和習性。不但如此,菲爾還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比較係統地了解了北極熊的進化史,這才能寫出這篇帶有自己的感情和理解的優秀作文。這篇作文和菲爾過去的作文相比,無論是內容還是語言,包括其中流露出來的感情,都上了一個台階。我們向菲爾表示祝賀!”大家再一次把掌聲送給了菲爾。菲爾拿著手裏的作文,臉有些紅了,不過,他最大的感受是驕傲,因為,他把自己喜愛的北極熊朋友介紹給了大家。

在菲爾之後上來宣讀的是馬可。

馬可平時的作文水平就很高,加上他的知識麵非常寬,所以被班上的同學寄予厚望,大家都希望他能在學校的比賽中贏得“森林小作家”的榮譽。

馬可自己卻不太在乎這個獎項,對他而言,進行細致的考察,然後將調查報告用客觀、準確的文字真實地再現過去發生的一切,才是他追求的目的。他一直將做一名純粹的學者作為自己的理想和奮鬥目標。

這次大賽,他提交的選題是“恐龍化石”,他希望通過研究現在殘存在地球上的恐龍化石,去認識人類還沒有出現時地球上的另一種曆史。

為此,他專門到古生物研究所和地質研究所搜集材料,向那裏的專家請教。終於,一個月後,他帶回了自己的成果。

我研究的對象是化石。所謂化石,指的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遺體或遺跡。我們今天最常見到的化石,是動物的骸骨和貝殼等。而我要和大家說的是恐龍化石。

恐龍死後,身體中的軟組織,比如肉、軟骨等,漸漸腐爛,最終消失,而身體中的硬組織,像骨骼、牙齒等,就留在泥沙中。這些東西處於隔絕氧氣的環境,經過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完全變得和它們周圍的石頭相似,這個過程叫做“石化”。這些骨骼、牙齒就這樣保留下來,成了恐龍化石。

我們今天要了解恐龍到底是什麼樣子,它們是如何生活的,必須通過遺存到如今的化石。

古生物學家們通過對恐龍化石的研究,推測恐龍的形態及習性。

根據他們的研究,恐龍就像現在的動物一樣,種類豐富,有大有小。

最長的食肉恐龍叫棘龍,它的身長可以達到16~19米,重16~26.5噸。而最小的恐龍,它的體型隻相當於鴿子,近鳥龍和耀龍就是這樣袖珍的恐龍。

所有恐龍之中,有像人類一樣用兩條腿走路的,也有像普通的陸地動物一樣四條腿走路的,有的還能在天空飛翔。

它們有的吃植物,有的吃動物,有的既吃植物也吃動物。

有些恐龍皮膚光滑,有些恐龍的皮膚上卻有鱗或脊,有的頭上還長有角或頭盾,也有的在尾部長刺。

但是,所有的恐龍都有共同點:它們腦子都很小,而且所有的恐龍都把蛋下在陸地上。

這些形態各異、習性不同的恐龍,生活在距今大約2億3500萬年至6500萬年前的地球上。那時候,它們是統製地球的生物。它們支配了全球生態係統超過1億6000萬年之久。

它們最初出現在地球上的時候,是三疊紀晚期,距離現在約2億3500萬年。那時的空氣溫暖而潮濕,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恐龍的生活十分愜意。恐龍發展最迅速的是侏羅紀和白堊紀,當時的地球上恐龍的種類和數量極大,主宰著地球。

大約在6500萬年前的某一天,恐龍們還在地球樂園中無憂無慮地盡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現了一道刺眼的白光,一顆直徑10千米、相當於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從天而降。那是一顆小行星,它以每秒40千米的速度一頭撞進地球。

隕石撞擊地球,產生了鋪天蓋地的灰塵。極地雪融化了,植物毀滅了,火山灰也充滿了天空。一時間暗無天日,氣溫驟降,大雨滂沱,山洪暴發,泥石流將恐龍卷走並迅速埋葬起來。

在以後的漫長歲月中,天空依然塵煙翻滾,烏雲密布。地球因終年不見陽光而進入低溫中,體型巨大的恐龍在這樣的環境中無法呼吸,難以生存,恐龍的時代就這樣結束了。

這是科學家們對恐龍突然滅絕的一個猜想。

我還讀到了其他的猜想。等我長大,我就去研究化石,尋找更多的遠古的秘密。

(執筆胡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