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廩實而知禮節,現在的中國越來越發達,對於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學產生興趣也是人之常情。前次就詩詞立意淺論一番,今次具體就平仄談談,希望能夠給初學者一些幫助。
在談平仄之前,對於初學者而言,一個建議是用韻,最好以我歸納的二十部《國語新韻》(一佳、二歌、三沃、四月、五泰、六微、七蕭、八尤、九元、十寒、十一真、十二侵、十三江、十四庚、十五青、十六東、十七支、十八錫、十九屋、二十魚)入手。由於它是根據普通話發音歸納的,而且平仄也是以普通話聲調的陰平聲、陽平聲為平,以上聲、去聲為仄,那麼,困擾初學者的兩大難關就都消失了。
——你既不需要去記哪些是入聲字,也不需要考慮古韻的不合理劃分,同時,不同的平仄與音韻,也可以給現代人開出一片沒有古人涉及的新地。
詩,按每句多少字可以分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四體,而二言三言因字數太少多是詩句,八言九言因太長,前者多歸於四言兩句,後者多歸於五言兩句。通常來,詩以五言、七言為主,四言其次,六言最少。
詩,按句數這個特征可以劃分為古詩、律詩、絕句。其中古詩最為自由,不嚴格要求句數、平仄與對仗;律詩又分為四聯八句的標準律詩,以及超出四聯八句以上,但又以標準律詩的平仄、對仗自律的排律。一般律詩僅就標準律詩而言,超過四聯八句的直接稱之為排律;而絕句的句數最少,隻有兩聯四句。
——這裏提一下,五古裏可以有三言句,但隻要有一聯七言句,也應視之為七古,因為七古裏可以包含三言詩句、五言詩句、乃至九言詩句。
詩,按格律又分為唐朝饒今體律詩與唐朝之前出現的古體詩。律詩於古體詩的差別,就在於它要求平仄與遣詞造句的對應或者對仗。以此,也可以把符合律詩要求的絕句稱之為律絕,反之則是古絕,即古體絕句。這裏注意一下律絕這個概念。
因為古體詩不要求平仄、對應,所以講平仄,都是基於律詩而言,有關對應,不在此文中細述。
律詩中的平仄,有四個標準句式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因為七言即五言句首兩字平平之前加仄仄,仄仄之前加平平,所以並不會就七言句單獨論述。
四個標準句式,可以分為和對聯類似的兩個標準對句,即“仄仄平平仄”對“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對“仄仄仄平平”。在此以外,還有兩個僅限於第一句、第二句使用的同平互對的非標準句式,即“仄仄仄平平”對“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對“仄仄仄平平”。
——同平互對的兩個非標準句式,因為用的人多,其實也就形成了事實上的標準對句。但僅限於第一句和第二句使用的規則,仍然體現出它們的非標準對句的本質。就律詩而言,“仄仄仄平平”對“平平仄仄平”即相當於“仄仄平平仄”對“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對“仄仄仄平平”也相當於“平平平仄仄”對“仄仄仄平平”。
而兩個標準對句構成律絕,兩個標準對句的先後順序的不同,構成了律絕的兩個標準詩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而律絕的非標準詩體則是“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然後,兩個相同的、律絕的標準詩體構成一首完整的律詩,兩個以上的相同的律絕的標準詩體,構成排律。也就是,一首完整的律詩,有,也僅有兩個標準詩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而律詩的非標準詩體則是“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