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上九宮素溪鳴,七星天外寒鴉驚。葉乘西風翩翩舞,誰道肅秋唯冷清?
玄清道長啟程已有七日,這七日來淨秋便每日晨起參讀道經,午後練習劍法,因沒有了師父的從旁督導,也就都是稀稀鬆鬆,不曾上心。除了去齋堂領取三齋之外,便沒有尋找到機會外出耍鬧。無為真人也隻是每日晨起之時,教淨秋一些經文釋義,除此之外便是飛身站在宮簷之上麵北眺望或是在無為宮中打坐悟道。
這日剛用過早齋,淨秋無聊的翻動著道經,不知該念哪一篇。淨秋見師祖無為真人又是飛身上簷,自己在下麵嘀咕道:“孤峰之下全是鬆柏樹林,有什麼好看的。本來身體就未恢複,也不怕再受風著涼!”
正在淨秋自言自語之時,無為宮外進來了一個小道姑,張口傳道:“今日清靜高功在清心穀三清殿外設壇講經布道,奉玄靜師伯之命,特來通稟!”
無為真人站在簷上回頭看向淨秋,問道:“童兒可願去聽經習道?”
淨秋正愁沒有機會出去玩,聽師祖這樣一說,立馬向著簷上的師祖行禮一拜,趕忙說道:“童兒願往!”說完就一溜煙的跑出宮院去了。
無為宮地處瑞慶宮北,中間隔著一座聳起的山巒,在這山巒峰頂絕壁之上建著一座飛簷翹角的青瓦四角亭,亭外梁上刻著“觀雲亭”三個染漆綠字。此亭樸素無華,柱間掛有一副對聯,別的設置與其他簡造亭台一般無二,但恰恰是這副對聯才使的此亭與眾不同。
相傳高宗朝時嶽飛鎮守襄陽,回京述職路上路過九宮山,曾在此亭中俯覽山河,見此地視野開闊便極目北望,心中有所感慨便斬木為聯,揮毫寫下一對,命人釘在這亭上。後嶽飛被秦檜等奸賊以“莫須有”的罪名陷害,冤死於風波亭。嶽飛死後,對聯中的下聯便墜入山崖之下不知所蹤,隻餘上聯“俯首可觀東西南北人間事唯隔洛中離九州”。後九宮山開山辟觀,行天下大道,張道清張真人見此亭上隻餘一聯,於是揮筆寫下“仰頭即見金木水火天外星勢召故土圓五行”。上聯字跡狂亂有力似龍盤虎踞,下聯筆法清麗雄勁如雲卷雲舒,這幅兩種筆跡的對聯往這一掛,陰陽結合,剛柔並集。
淨秋爬上山梁,剛想去亭中歇歇腳,卻發現有人已經捷足先登了。隻見一年輕貌美,身姿曼妙輕盈,素白道衣打扮的小道姑,頭上插著一小株淡粉色的秋海棠,淺淺笑意,麵如桃花,一雙亮晶晶的大眼睛緊盯著她身前的那位憑欄而望的白衣錦繡公子哥。亭上還站有三個壯年人,個個手中提著寶刀,其中一人手中還多拿著一柄銀白色的鋼鞭。
淨秋不管來者是誰,快步的走了過去,便一屁股坐在了亭欄之上,緊挨著那位白衣公子。淨秋瞥眼看到那個小道姑正對他怒目而視,心中暗想到,怪不得平日裏凶潑的淨月師姐在今日竟顯得如此乖巧,原來是碰到了一個玉樹臨風的風流公子。想到此處便感覺自己心中酸溜溜的。
淨秋對淨月作了一個不屑的表情,便開始打量起身邊的這位公子來。此人年方二十歲左右,身高六尺許,體格健碩,腿臂頎長,生的玉麵端正,濃眉大眼,微笑中略帶輕佻與高傲,但話語中卻是溫文謙遜,手中拿著一把精致的水墨丹青紙扇。他頭上帶著翡翠束發冠,其中插著嵌寶白玉簪,頭發梳理的一絲不亂。腰間束著一條點翠紋飾墨玉帶,白衣甚是平整潔瑕,連足上的一雙素絲靴都綴著珠玉,真是一個風度翩翩,富貴儒雅的好少年!再看他的三個隨從也個個都是相貌莊重,穿著考究,絕非是一般人家的仆從。
淨秋轉頭看到淨月師姐還在瞪著自己,沒好氣的說道:“淨月師姐,今日清靜祖師伯在清心穀講經布道,你身為清心穀的第三代關門弟子不在道場中盡職盡責,竟陪著山下來的香客遊山玩水,真是好興致啊!”
“你.。,哼!大言不慚,今日有貴客在此我就不與你一般見識了!”淨月說完便扭頭不再看他。
“貴客?哪裏來的貴客?”淨秋眨著眼睛盯著身邊的這位公子,然後大聲的向他說道:“我乃無位真人座下玄清道長嫡傳首席大弟子淨秋是也!”
這位公子見到眼前的小道士自報了師門,便應承道:“久慕無為真人與玄清道長大名,若得機會定前去拜訪。在下複興呼延,單字一個‘震’字,是揚州呼延家的第二子!”
“哦.。,沒聽說過!”淨秋撓了撓頭說道。
呼延震一聽此話,心中甚是生氣,看著眼前的這個小道長年齡要小自己許多便也忍了。這時在一旁的淨月癡迷的看著呼延震,嬌聲開口說道:“真是孤陋寡聞!連江湖上大名鼎鼎,令人仰慕的揚州呼延家都不知道。呼延公子可是我大宋開國元勳呼延瓚的後人,別說是你,就連你師父玄清道長也得禮敬他三分!”
淨秋一聽此話,爭強好勝之心一下子便被激發了出來。本來就因漂亮的淨月師姐跟這個什麼呼延公子眉來眼去而心中酸楚,這下竟完全幫著山下之人說話還捎帶上了自己的師父,心中氣不過,於是說道:“令人仰慕?貧道道行淺薄,這三清道尊還仰慕不過來呢,哪有閑心去仰慕別人!隻怕是師姐自己心中生出了仰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