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 三千頭耕牛(1 / 2)

雙方達成交易協定,很快便開始正式交易,劉辰當然是直接吩咐下麵的人和三家的專業人員商討細節問題。

糧食這才是劉辰此刻最為迫切需要的東西,其他的都可以暫時擱淺,畢竟春耕的糧食在再度湧入三千人後,根本就不夠用了,而春耕又絕對不能耽誤。

目前最要緊的還是買到糧食,用這些糧食招募到流民,並在長島的那些荒廢土地上種上糧食,隻要種上地瓜,以後自給自足不是問題,也就不再買糧食了。

要知道明朝因為稅收製度原因,導致糧食價格波動很大,一到農民交稅的時候,市麵上就會出現大量的糧食。

因為明廷征收的是銀,而不是直接征收糧食。農民納稅時都必須先把糧食賣出去,換到銀再上繳給官府。

所以造成一到交稅的時候,市麵上出現大量農民拋售糧食,這必然導致價格猛跌,糧價猛跌的背後,有市場規律的原因,也有糧商故意壓低價格的原因。

明朝的滅亡,也和商品經濟泛濫,而明政府又根本無法進行有效的調節有關係。

一個農民如果種了十畝地,每畝要交一鬥糧食,那麼這個農民要交的糧食應該是一石。但糧食價格猛跌了一半,甚至可能跌七成,那麼那個農民要交的付出的糧食就變成了兩石甚至更多。

但朝廷卻隻征收到了一石糧食,試問那另外一半以上的糧食跑哪去了?這問題當然不需要問了,自然是進了糧商的口袋。

也就是說每年會有幾千萬兩進入糧商的口袋,其額度應該比每年朝廷田賦征收的稅銀高出百分之十以上,甚至有可能更加高。。

糧商又可以用這些糧食運到邊疆賣掉,邊疆困苦,糧價非常高,還可以換到鹽引。晉商就是專門做邊軍的生意,也正是因為他們的針對人群,外加明廷對社會監管無力,對思想控製約等於零的關係,那些晉商在這明末竟然把生意做到了滿清頭上。滿清要什麼,他們就賣什麼。滿清入主原後,更是搖身一變成了皇商。

簡直就是無恥到了極致,這也是為什麼滿清會在這短短的幾十年發展的那樣的迅速根本原因,開玩笑大明王朝兩大商業組織之一全力幫助,發展不起來那才怪了。

如果是碰上某地災荒,那麼這些糧商便會限製糧食出售,以此太高價格謀取暴利。

農民納稅時的巨大損耗,對農民來說是一個比較大的負擔。而對朝廷來說,這樣的損耗也是無法給他們帶去任何好處的,還可能因為人民困苦而出現起義什麼的。

縱觀明朝全程,農民起義幾乎貫穿整個明朝,在對民間控製力低下的背景下,簡直是催生造反和叛亂的溫床,沒辦法貧富差距實在太大,大到貧困者連生存下去的可能都很小。

要概括明朝的社會狀況,恐怕就是那幾個字兩極分化眼中,哪怕如今還隻是後期並沒有到了末期,可是這種兩種極端分化的趨勢已經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