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詩原對盤仲燦行俠仗義的行為和功夫甚為驚奇和讚歎,原本隻對“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義行為有點粗淺認知的他,不僅開始把盤仲燦當做世上所說的身手不凡的“大俠”來崇拜,同時,自己也萌生了做個俠士的念頭。
關詩原對盤仲燦說:“二哥,我曾聽村裏長輩老人說,曆朝曆代,都有很壞的狗官和他們的狗腿子狗情人,把一些良民百姓害得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無法伸冤報仇的受害者不少,但能遇到俠客義士為他們報仇雪恨的很少。所以感歎,雖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有時老天爺也太不開眼了,能行俠仗義、替天行道的俠客義士也太少了。過去聽了感受有限,這次跟你出來,見了世麵,感受深了,很敬仰你的大俠風範,也想做一個行俠仗義、替天行道、懲惡除奸的俠客義士,你說好嗎?”
盤仲燦笑道:“那真是太好了,天下多一個俠士,社會就多一份正義力量!世上許多為非作歹的流氓地痞、土匪強盜,特別是你剛才說到的那些很壞的、狗仗權勢的、世上吠人咬人害人吃人最甚的狗官吏及其狗腿子、狗情人,他們欺淩良善、魚肉百姓、草菅人命,天下的良民百姓都很痛恨他們,可是王法卻往往治不了他們,所以須要俠客義士來替天行道懲治他們。”
盤仲燦接著又感慨地說:“我也曾聽師父說過:天下的遺憾之事莫過於,有時俠客義士、誌士仁人的力量並不強大。所以,雖說正善力量終會勝於邪惡勢力,但天下之勢卻總是:有時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正勝於邪;有時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邪勝於正,以致許多時候、許多地方,往往會被邪惡勢力統治著;世人行俠仗義,任重道遠啊!可惜呀!你把我當大俠敬仰,但我算什麼大俠啊?有什麼值得你景仰的啊?與我師父和其他武林高手比起來,我的功夫道行還差得遠呢。就是我的小師妹,我也還比不上她呢。”
關詩原說:“可是對我來說,你已經是很不一般、很不平凡的啦!何況我現在這麼大了才學,你那行俠仗義的非凡本事,再怎麼學,恐怕都學不到的了!”
盤仲燦曰:“俠義之事,人人可為;俠義之人,人人可做;仗義行俠的本事,時時都可以學,人人都可以有。古語雲:人皆可以為堯舜。這說的都是同樣的道理,問題就看你學不學、做不做、學得怎麼樣、做得怎麼樣而已。即使年紀大了再學也不遲,現在做不到的,以後終會做到的。”
關詩原說:“這麼說來,我真的可以做個像你那樣行俠仗義的俠客俠士、俠義之士的?”
盤仲燦道:“怎麼不可以呢?真的可以的。”
關詩原說:“可以也許是可以,但要做個像前輩高手、你和你師妹那樣的大俠、巨俠,我肯定不行;做個中俠、小俠,或許可以。”
盤仲燦說:“俗話說: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你孝義的資質潛力不小,隻要肯不懈努力,將來成為大俠巨俠都並非不可能。”
關詩原說:“可能也許可能。不過,能做個小俠、中俠,我也就很高興了。”
盤仲燦道:“高興對了,應該高興!愚兄以為,古語所謂‘人皆可以為堯舜’,並非是要人人都去爭當像堯舜那樣的‘聖帝明君’,而是說人人都可以成為像堯舜那樣的‘誌士仁人’。說‘人人都可以做俠義之士’,當然也不是說要人人都做成大俠、巨俠、名俠,行俠仗義的中俠、小俠、平常俠、不名俠或無名俠,也都是俠義之士。你說對不對呢?”
關詩原近乎本能地答道:“對、對、對!”
“俠之義者正者,無論大小族類、東西南北、男女老少,皆為人為己、為國為民而懲惡除奸、抑惡揚善、替天行道、匡扶正義之道義之士也。”
盤仲燦語氣鄭重地說道,“這話是我師父‘論俠’之時多次強調說過的。我很信奉這話,以為,無論是你還是我,要想做個義者正者之俠,都需要不斷努力,增進為人為己、為國為民而懲惡除奸、抑惡揚善、替天行道、匡扶正義的功力修為,做好做強自己,把正義付諸實際。你以為呢?”
關詩原說:“師父和二哥所說,(盤仲燦教關詩原武功,但他倆隻認是兄教弟的‘兄弟關係’,不是師授徒的‘師徒關係’,所以,盤仲燦的師父,關詩原也稱為師父。)這俠義之道,小弟定當努力遵行。”
盤仲燦接道:“這俠客義士的真理道義,我也定當遵行。”
—————“遵道而行”————
關、盤二人在行進的路上,從當地人的口中得知:此縣的雲髻山楓林之地,有一處新近出了名的“楓林紅葉神奇地”,就在前方約3裏處,此時很值得一遊。說新近才出名,是因為兩年前有人傳言:這塊“風水寶地”的楓樹,是神奇的“鴻運之樹”,誠心觀賞楓樹紅葉的人,就會像樹葉變成桔紅色那樣,“吉星高照”、“鴻運當頭”、“時來運轉”、“大展宏圖”,這才有了名氣,引得遠近許多人前去觀賞。當然,此言有人信、有人不信,信不信由你。
“你信不信?”關詩原問盤仲燦。
“去看看再說吧?”盤仲燦答道。
“好啊。”關詩原又邊走邊說道,“說起來,二哥你可別笑話我,那楓樹的名,我雖然聽過,可沒見過。我們那邊的山裏村裏都沒有這樹啊。至於說它是什麼神奇的‘鴻運之樹’,更是沒聽說過。”
“這有什麼好笑話的?”盤仲燦說道:“楓樹我倒是見過,但成片成林的楓林卻未見過,那‘鴻運樹’的神奇說法我也從未聽過。在本師門所在之地,就有幾棵楓樹,但談不上楓林。不過,話說回來,聽說自古以來,這世上總是綠葉多於紅葉,綠樹林多於紅樹林;楓樹曆來並不多,成片成林的更顯得少,不是到處都有的,沒見過其實也屬平常,並沒有什麼好見笑的。世人誰不想走好運啊,如果這種楓樹真的能使人‘走鴻運’,那世人都種都賞這種樹,豈不都走鴻運了?那世上的楓樹就不會這樣少了。你說是不是啊?”
關詩原說:“是,說的很是。俗話說‘物以稀為貴’,也許就是這個道理。我們還是要好好觀賞一下的。”
“不管怎麼說,楓林紅葉爛漫之時,都是值得觀賞的美景。”盤仲燦接著說,“我讀過前朝大詩人杜牧的賞楓名詩《山行》,也曾聽過師父的友人、號為盤古山人所寫的《詠楓》之詩:‘楓林紅葉爛漫時,正是金秋好時節。枝葉花果同詠賞,千古幽情總不絕。’現在路上竟有未曾想到的楓林勝景可觀賞、可抒發那‘千古幽情’。此情此景,當然不能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