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章名小釋

第三本書了,照例為章名填了一首詞,每章一句,連綴成篇。

也便按老規矩,先在結尾作章名小釋。

章名詞調寄《鬢雲鬆令》,該詞牌又名《蘇幕遮》《鬢雲鬆》,本書章節詞取其中一變格,連綴如下。

鬢雲鬆令•心動倒計時

別久歸晚。醉逢綺宴,難住相思眼。

莫問自危,夜永欹席雲鬢,響檀板、終意亂。

頻生蹇阻思量遍。難解腸深,隻怕歡愉短。

餘照含情,各自路迢行倦。盡塵囂、人未散。

作者寫得淺顯,隻“響檀板”一句或有些突兀。“響檀板”這一章寫寧孝庾策劃的炒作展開幕,於是借戲曲開場時“輕敲檀板”的意象,比喻好戲開場,特在此小釋,其餘不作贅言。

2.“章名詞”的由來

可能會有讀者奇怪,怎麼現代的故事,要填舊詞作章節名。

這大概要追溯到我最初寫文的時候。

我曾是個徹頭徹尾的武俠迷,愛讀“金古溫梁”,且對古代文學抱有相當大的熱情。

所以我最開始寫文是寫武俠和古言,可以說那時候的我大概很難想象,有朝一日我會寫許多現代背景的故事。

很多看起來“守舊”的喜好都在我身上保留著。

喜歡讀章回體小說的章名,喜歡吟詩作對(哪怕隻略懂皮毛),喜歡格律束縛下的寥寥數語卻含蓄地說盡所有,喜歡古人在桎梏裏揀選出平實的漢字,卻足以組成這世上最浪漫的語句。

大約是2019年寫第一本實體出版書的時候,頭腦一熱,推翻了原有的章名,填了首詞將每句分付每章,成了我第一首“章節詞”。

誠然,填詞的過程煩瑣又費腦,我不願枉顧舊式的詞格詞律以今人筆法去寫,於是每次從《白香詞譜》選合適的詞牌與詞格就勞神費力,更遑論還要定韻、提煉每章的重點入詞……

可我竟樂此不疲。

填完一本書的章節詞,我才會覺得給這個陪伴我數月的故事真正畫上了句號。

出於某種儀式感,就像人物出場需要定場詩一樣,或許我也需要給筆下的故事創作一首獨屬於它的“落幕詞”吧。

這個奇怪而有些不合時宜的習慣,就這麼保留到了現在。

如果我能一直寫下去,希望每本書的“章節詞”,能夠一直這樣陪伴著每個故事,直到最後。

3.關於虞照和寧孝庾

其實他們兩個人很早就在我腦海裏出現了。

這個故事的雛形,幾乎和上本書《想你時雨停》在同時期誕生。

虞照是個很跳脫、大方的女孩,她離我太遙遠,以至於有段時間我會覺得我根本把握不了她,我不知道她這樣的人會怎麼說話,怎麼做事。

而寧孝庾,一出場就是個徹頭徹尾的社會人士,沒有給我任何緩衝的時間去看他怎麼成長起來。所以一開始,他對我來說也是比較陌生的存在。

我已經忘了,這兩個我根本不熟的人,最初到底是怎麼跑到我筆下,跑到我腦海裏的。

再加上寫這本書的中途,我還在為大學院的入學考試做準備。因為清楚這可能是我這輩子最後一次完成夢想的機會,我每天都焦頭爛額瀕臨崩潰,根本無暇顧及寫作。

萬幸升學順利,可隨之而來的是入學、搬家、適應新環境等一係列變化。

種種原因,導致《心動倒計時》成了我有史以來寫得最磕磕絆絆的故事,前後大約經曆了將近一年時間,才相當痛苦地完稿。

就是在這樣的痛苦裏,我漸漸和虞照、寧孝庾熟悉起來。

虞照跳脫乖張的麵皮下,有著相當複雜、沉重的內裏。

如果說沈思去世的謎團是她所有苦痛的來源,那麼寧孝庾“避世”和“虛無”的主因,就是身處俗世,看盡汙濁後的萬念俱灰。

前者是外力促成,而後者完全是內因造成的痛苦。

我相信每個人都像寧孝庾一樣,有過對周遭乃至對世界的失望。或許也有人至今仍在失望裏行屍走肉般地活著。

盡管我們明白,其實失望是生活的常態。

我始終沒有強行給寧孝庾的這段愛情賦予什麼意義。

可以說寧孝庾到最後仍然是一個勘破塵世而“涼薄”的人。可至少虞照的到來,給了他一個與自我和解的契機。這大概是所謂“愛情”帶來的變化。

虞照和寧孝庾都是背負著十字架前行的人,像你也像我,像這打滾塵世的千千萬凡俗人。

可是,當他們相遇、相愛,就成了一場超越現實的童話。

不管經過多少離散與齟齬,至少在這個故事的最後,他與她,盡塵囂,人未散。

2021年8月30日 寫於大阪

白玉京在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