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水稻(2 / 2)

和地麵齊平的地方也垂直於雞籠打好對穿的孔洞。

一段半米多長的竹筒兩頭用手鋸削去兩個半圓形,留出像插頭一樣的凸起,插入兩旁竹竿上方的寬孔,超出部分用鑽子打好孔,插入插銷,防止散架。

地麵孔洞穿行而過寬竹條,用作固定,防止倒塌,大的框架就完成了。

每個麵的竹筒在十到十五厘米的間隙鑽好一個孔,中間插入小竹條防止雞從中鑽出,雞頭伸出又能在食槽和水槽進食。

底部再鋪上一層薄木板,簡易的吊腳雞籠就完成了。

不如現代的熱鍍鋅網籠子耐用結實,還能堆疊使用,這個雞籠也就湊合不散架還立得住,所以李信也就做了這一個。

除了這個完成品的雞籠,現在空間靠邊就放了七八個不怎麼整齊,但沒有散架的竹架子,是做雞籠框架時的實驗品。

現在全被用來放置已經成熟的香瓜和西紅柿,每次看到這些李信都想把他們拆了,但迫於現實的無奈隻能先用著。

倒是沈星楠又幫李信弄了幾個貨架過來,這可比他做的牢固且整齊,同樣被李信拆除了後麵的薄木擋板,兩種貨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要說這空間雖然不是那種能意念操控,東西就自己咻咻咻完成的,但好處還是有的。

意識體在空間中用木匠工具製作框架時,不用擔心受傷,工具根本不會傷到意識體。

雖然現在還做不了什麼精細的東西,但技藝的提升過程能大量減少受傷的次數,已經是不可多得的能力。

這期間空間內的魚塘倒是發展得還可以,現在算是一個小型的水下生態。

這期間李信又去什刹海和北海公園補了幾次小魚和水草之類的,平時雞糞也都清理出來倒進的魚塘,倒是養活了不少魚。

還是受限於這個時代的技術,師父給的大米中李信果然找到了些沒脫殼成功的稻穀,順勢還把裏麵的小石子清理了一遍。

記得零幾年的時候,煮飯前都還要簡單的篩一遍米,不然米飯裏還能吃到小石子。

那時候的技術成不成熟不知道,反正後來各種品牌的大米進入市場,摻石頭和有稻穀的米是越來越少了。

現在水稻的種子有了,李信就想要種些水稻,雖說融合記憶的原因不抗拒吃饅頭、窩窩頭,但能吃米飯李信還是想頓頓吃米飯,這是一種飲食習慣,一時間很難改過來。

但種水稻得有水田,旱稻種植李信沒見過,水稻種植李信見過沒試過,不多的種植知識都來源於小時候跟著爺爺奶奶的實踐。

現在想想自己好像就經曆過部分作物的播種、澆水、除草和收獲采摘,看過施農家肥。

另外打蟲啥的完全沒經驗,有什麼病蟲害用什麼藥自己一竅不通,但好在空間中種菜就隻需要播種和收獲,倒沒有那些繁瑣的步驟了。

最後無奈沒辦法,拿出一半的種子種在了原本放置木箱子的黑土地裏,這是剩餘空閑的地塊了。

木箱子則放進黃土地,死馬當活馬醫,看看這空間黑土地能不能強大到無視土地性質的種植。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