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事:關於凱裏郡西爾通鄉凱爾文農場從前的細戶馬丁·馬克卡蒂一家人,如有人了解情況,務請通知都柏林比德福特街小把戲公司。
1884年4月3日,我們的主人公在《都柏林報》上之所以能看到這則啟示,是因為這是他親筆起草,親自送到報社,每行花兩先令刊登出來的。次日,又以同樣費用在其他報上重複刊登,在小把戲的思想裏,這半個金幣不可能派上更好的用場了。怎麼可能忘掉這個善良而不幸的一家人,怎麼可能忘掉馬丁和馬丁娜、馬道克和凱蒂及其小女兒、帕特和西姆呢?他可是他們收養的孩子呀!他有義務盡一切可能找到他們,幫助他們,如能以幸福報答他們給予他的溫情,那他心裏就會樂開花!
農場房舍毀掉了,這些老實厚道的人到哪兒去找棲身之所呢?他們仍留在愛爾蘭艱難地度日嗎?或者,馬道克為了逃避追捕,登上國外的航船,去了遙遠的國度,澳大利亞或美洲,而他父母和兩個兄弟也同他一道了吧?帕特還在航海嗎?小把戲想到那家人正在窮苦中掙紮,心中不禁就無限鬱傷,無時無刻不感到難受。
因此,一連幾周,他每星期六都在都柏林的各報上刊登尋人啟事,並十分焦急地等待反應……沒有得到一點信息。假如馬道克在愛爾蘭坐牢,那就肯定能有他的消息。從而可以斷言,馬丁·馬克卡蒂先生同家人離開凱爾文農場,一定上船去了美洲或澳大利亞。他們在那裏一旦找到第二祖國,會不會拋棄第一祖國,永遠不回來呢?
再說,奧布賴恩先生通過好幾個保持通信的老關係,得到一些情況,證實了他們到澳大利亞的這一假設。他收到貝爾法斯特郵來的一封信,對那家人的命運就再也無可懷疑了。根據擇自一家移民介紹所的登記簿,將近兩年前,馬克卡蒂一家六口人:三名男子、兩名婦女和一個小女孩,就是在貝爾法斯特港上船前往墨爾本的。在那廣闊的大陸上,要找到他們的蹤跡談何容易,奧布賴恩先生求人尋覓毫無結果。小把戲隻能把希望寄托在馬克卡蒂家的二兒子身上,但願他還在利物浦的馬爾卡德公司的船上當海員。因此,小把戲寫信給那家公司的主管,但得到的答複是,帕特辭職已有15個月,不知道他去給哪艘船做事了。還有一線希望:帕特回到愛爾蘭的某個港口,看到關於他一家的尋人啟事……希望固然微乎其微,可是別無他法,隻能抱住不放。
奧布賴恩先生要給年少的房客一線希望,但終歸徒然。有一天,他們談到這種可能性。
“我的孩子,”老先生對小把戲說,“你遲早會見到馬克卡蒂一家人,否則的話,我倒覺得奇怪了。”
“你們……在澳大利亞!……相隔幾千英裏,奧布賴恩先生!”
“你還能這麼說嘛,我的孩子!難道澳大利亞不在我們街區嗎?……難首澳大利亞不在我們的門口嗎?……如今,距離消失了……由蒸汽機消除的……馬丁先生、他妻子和孩子一定能回國,我敢打保票!……愛爾蘭人不會拋棄他們的愛爾蘭,假如他們在那裏獲得成功……”
“還抱這種希望,能算明智吧,奧布賴恩先生?”小把戲搖著頭回答。
“當然明智了……隻要他們像你說的,是有勇氣而聰明的勞動者。”
“勇氣和聰明,並不是總能解決問題,奧布賴恩先生!還得看運氣,時至今日,馬克卡蒂一家就沒有什麼運氣。”
“沒有的東西,總還會有的,我的小家夥!就拿我來說,你以為我就總那麼幸運?……不!我經曆許多坎坷:生意不順利,碰到倒楣的時候……直到有一天,我感到自己主宰了局麵……你本人,不就是一個例子嗎?當初,你不是窮困手中的一件玩物嗎?……可是今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