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有製形式與產品分配方式
1788年前,澳洲黑人的原始社會製度概括起來說有這樣一些特征:生產資料公有製,沒有私有製;沒有剝削,沒有階級,沒有貧富分化;氏族、胞族和部落是社會的主要組織形式;聯結社會組織的紐帶是血緣關係,因此婚姻製度是族外婚,個別地方出現了對偶婚和家庭。
生產資料所有製是生產關係的基礎。澳洲黑人的生產資料最主要是土地。土地是屬於部落、胞族和氏族所公有的,這裏不僅土地是公有的,而且土地上所有的巨大的樹木、細小的植物、池塘和沿海裏麵的魚蝦、空中飛舞的鳥類,總之,土地上的一切東西都是公有的。在澳洲黑人中,沒有任何一個人私有一寸土地、一隻飛鳥、一個池塘、一棵樹木、一隻野獸……。公有製是澳大利亞黑人社會的基礎。
在澳洲黑人社會裏,如同其他國家的原始社會一樣,個人使用的武器,勞動工具、裝飾品和用具是私有的,但這些東西在所有製中不起決定性作用,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土地。其次,私人不是利用這些東西剝削他人的剩餘勞動,相反,卻用來為集體生活進行勞動。再次,使用的人一旦死後,這些東西或作為陪葬品埋入墳墓,或傳給他的最親近的人,實際上不這樣處理,全氏族是無法處理死者的遺物的。
總之,生產資料公有製是澳洲黑人社會最根本的特征之一。
分配方式是生產關係的第二要素,是受所有製所製約的。一般說來,有什麼樣的所有製就有什麼樣的分配方式。澳洲黑人的所有製是公有製,其分配方式也必然是產品公共享有的方式,即平均分配。任何一個狩獵者或采集者,他的狩獵物或采集物,從不自己單獨享用,是按著無形的傳統和習慣的命令把自己的獵獲物和采集物全部交給他所在的集體,然後按平均原則進行分配。
英國人類學家哈威特在澳大利亞東部、南部和東南部廣大地區,搜集了各個黑人部落有關分配方式的大量材料,從這些材料中,我們清楚地看出澳洲黑人分配方式的原始共產主義的特點:第一,平均分配產品,個人不能挑揀產品,也無人挑揀。哈威特指出,澳洲黑人的產品是平均分配的,人人有份,但不能挑挑揀揀,也無人挑揀。例如,在澳大利亞的耶克拉米寧部落中間,所有的食物在全部參加者中間平均分配。由打獵的人或采集的人親自分配,每人一份,分配人親自把食品分送到每一個人的手中,無一人擅自去拿一份,或對分配給那一份不滿。他還舉了東部沿海切帕拉部落分配食品的例子,他說在那裏產品是按人頭平均分配的,分配給在場的全體氏族成員。分配者是年長的人。在另外一些部落裏,運氣好的打獵者還把自己的獵獲物平均分給運氣壞的狩獵者。在格林蓋部落,食品也是在全體成員間平均分配。平均分配是澳洲分配方式賴以存在的基礎。
第二,先人後己的分配原則。哈威特指出,在維多利亞西南各部落中,獵人把獵獲物帶到住處就失去了他對獵獲物的權利,分配時,獵人得最差的一份,其兄弟那份和獵人本人的那份一樣,其他氏族成員分得最好的一份。在尤因部落中間,分完後,剩餘的那部分,獵人從不享有,而是分給他的親戚和朋友。在分配問題上,確實在人類曆史上存在過共產主義的先人後己的精神。
第三,優先照顧老人。哈威特指出,在許多部落中間,在大多數場合下,優先照顧老人成為一條原則,尤其優先照顧年長的親人,如獵人或采集者的父母、嶽父母。他說,這方麵庫爾奈部落最為典型。庫爾奈部落的習俗嚴格規定,任何食品,每次分配時必須有特別的一份照顧老人,照顧老年人的這份食品,稱之為“涅博拉克”。
第四,沒有任何強製性的剝削他人勞動的現象。哈威特用大量的史實指出,澳洲黑人社會裏的分配原則,都是自願自覺地去執行,沒有任何強製性的。而這些原則都是傳統的、千百年來習以為常的風俗。
二、社會組織與婚姻製度
在原始社會條件下,社會組織最初是原始團,以後發展成氏族,氏族的出現是一次社會組織的飛躍,隨著曆史的演變在氏族的基礎上出現了更高級的社會組織——胞族、部落和部落聯盟。到1788年,澳洲黑人的社會組織早已越過了原始團階段,但未到達部落聯盟階段。在澳大利亞擁有大量的部落、胞族和氏族。
部落據專家估計,在白人到達澳大利亞時有500多個部落,人口約30萬,分布於大陸各地。部落雖然很多,人數也不少,但彼此是獨立的,它們之間沒有形成部落聯盟。部落就成了當時澳洲黑人社會的最高組織形式。
各個部落的人數不盡相等,從百人到二、三千人不等。每個部落有自己的活動區域,活動區域是較固定的。哈威特在19世紀末詳細考查了許多部落,並細致地描述了一個叫吉普斯的部落,他說這是個大部落,占領了大約3.6萬平方公裏的領土。
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語言傳統和習俗。各個部落的傳統和習俗大同小異。每個部落成員必須服從部落的傳統和習俗,否則有被處罰,以至處死的危險。部落是一個軍事、行政單位,因此它負有保護成員的使命。在澳大利亞,部落是由兩個胞族構成的。
胞族胞族是澳大利亞黑人社會的第二級組織,嚴格地說,胞族是部落的婚姻表現的具體形式,換言之,胞族是以婚姻關係為基礎的,所以人類學家認定胞族是“部落的兩個外婚製的半邊”①。哈威特在其名著《澳大利亞東南部的土著部落》中也論證了胞族的性質,他寫道:“可以確定,通常所有的澳大利亞部落劃分為兩個半邊,這兩個半邊之間彼此通婚,而在每一個半邊內部則禁止通婚。”②部落因婚姻關係而分成了兩個胞族,即甲、乙兩個胞族。每個胞族內部禁止通婚和發生性行為,婚姻和****隻能在甲乙兩胞族之間進行。這就是說,甲胞族的男子隻能娶乙胞族的女子,而不能娶本胞族的女子,反過來講也是一樣,乙胞族的女子隻能嫁給甲胞族的男子,而不能嫁給本胞族的男子,這在人類學上叫“旅外婚製”。
按照澳洲黑人的習俗,破壞了這個“族外婚製”,要受到最嚴厲處罰,一般是處死,或驅逐出部落。在原始社會條件下,逐出部落亦等於死刑,因為部落成員失去部落就等於失去部落的保護,會被其他部落殺死。
關於胞族和“旅外婚製”的問題,不少的學者提到,蘇聯學者卡托列夫等在其《澳大利亞和大洋洲人民》一書中指出:“胞族的主要意義是調節婚姻。”③英國民族學家賓塞和吉倫在19世紀末考查了澳大利亞黑人的婚姻製,他們指出,他們看到了澳洲黑人部落的宿營地分成了兩個半邊,兩個半邊之間是以天然的地形作為界線的,這界線或為小河,或為小山崗,或小叢林。這顯然是部落分成兩個胞族的標誌。
胞族有母係胞族和父係胞族之分。凡是以女係計算的,則為母係胞族,凡以男係計算的,則稱為父係胞族。有些部落的胞族為母係胞族,而另一些部落為父係胞族。從地域上劃分,如以埃爾湖為界把澳大利亞一分為二的話,母係胞族在埃爾湖以南,即澳大利亞南部占優勢,而父係胞族在澳大利亞北部占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