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延續傳統孝道(1 / 2)

希望小學在她的努力下誕生

2007年2月,在網絡上走紅的禧瑪妹妹經媒體報道後,立即成為河南、江蘇兩地媒體關注的焦點。由於自己曾因家庭經濟困難而放棄學業,禧瑪妹妹對上不起學的孩子懷著深深的同情。那年5月,禧瑪妹妹進入蘇州英格瑪人力資源集團工作,之後,她參加了雨露計劃、漢服推廣、援建希望小學等多項公益活動。她印象最深刻的是為重慶市黔江區金溪鎮桃坪村援建希望小學。

“桃坪村是一個貧困山村,去年9月我們去考察的時候,發現那裏的孩子到村小學來回一趟得四個小時,即使到就近的一個教學點,來回一趟也得兩個小時。許多孩子因為路太遠不願上學,而那個教學點也因為破舊不堪、缺少師資準備拆掉。”禧瑪妹妹說,看到這種現狀,她當時就流淚了。她將考察情況彙報給蘇州英格瑪人力資源集團董事長莊誌,希望集團能幫助那裏的孩子。莊誌考慮後決定在那裏援建一所希望小學。

隨後,英格瑪出資,修路,建校舍,配置電視、VCD等教學器材和體育器材,每月補助那裏的教師200元生活費,還建了兩所禧瑪妹妹閱覽室。就這樣,即將拆掉的教學點又“活”了過來,失學兒童也重返校園。

為了幫助那裏的貧困孩子,禧瑪妹妹又和當地扶貧辦的工作人員、大學生誌願者一起到村裏走訪,選出最需要幫助的50名貧困孩子,將這些孩子的情況發布到網上,尋找願意資助他們的愛心人士。最後,50名孩子全部得到了一對一的幫扶,每個孩子一年獲助300元,直至小學畢業。

禧瑪妹妹的現象

2006年12月,禧瑪妹妹的超強人氣引來當地媒體的關注;隨著“禧瑪妹妹”在網絡人氣的不斷攀升,傳統媒體也開始了對禧瑪妹妹的采訪和報道。到目前為止,已有CCTV-1、CCTV新聞、《河南日報》、《河南大河報》、《東方今報》、《深圳特區報》、《杭州晚報》、《平頂山晚報》、《平頂山日報》、《蘇州日報》、《揚子晚報》、《城市商報》、《姑蘇晚報》、《昆山日報》、《打工雜誌》、藍鈴打工妹、CCTV

英格瑪()有限公司新聞網、大河網、江蘇新聞網、深圳新聞網、葉縣EngmaLtd.電視台、平頂山電視台、河南電視台等數十家報紙、雜誌以及電台進行了報道,同時被各大報紙轉載並成為多家著名雜誌的封麵人物。所有

報道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沒有把禧瑪妹妹當作娛樂人物對待,而是把其當作一個嚴肅的社會性話題進行社會對孝道的解剖研究。

三星奧運火炬手李月平則是中國打工族的形象代表,她深有感觸地說:“200米的距離雖短,但給我的啟發很大。奧林匹克精神不僅激勵著競技場上的運動員取得優異成績,而且重要的還在於激勵公眾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積極進取,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