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本心虔誠終有報(1 / 2)

中土大唐,長安城。

在長安城的城區中心,是碩大無比的皇宮。在皇宮的最西北部角落裏,有一座孤獨的三層樓高的六角型殿樓。從外麵裝潢看來,略微破敗,不新也不舊。從周邊環境來看,很差。周圍的青石板道路高低起伏,明顯罕有人跡。路邊的草地上雜草叢生,落葉遍地,不像有人經常修整的樣子。

鏡頭轉到了這座殿樓的正麵,上麵五個大大的燙金楷字,高掛懸梁:皇家藏經閣。

據說,20年前,唐僧師徒一夥,從西天雷音寺,曆經千辛萬苦取回來的經書,其中的絕大部分,都收藏在這裏。按照經書的分類,計有法一藏,談天;論一藏,說地;經一藏,度鬼;三藏共計三十五部,共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傳說中,這些經書乃是修真之徑,正善之門,乃是如來佛祖為普度眾生而傳播東來,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

作為皇家的賞賜,大唐遍布各州郡的各大佛寺廟,收藏有極少部分,大多為十數卷不等。據說唐王龍顏大悅時,偶爾也會把少部分經書,一般四至十二卷不等,當成最高榮譽的象征,賞賜給一些有功臣官的家眷。大多是臣官們的父母高堂,以感謝她們為國家培養出了傑出的臣民。

不過這是許多年前的事情了,唐王後來沉溺於逸樂,已經有數年不曾派人來過皇家藏經閣。這也直接導致了後來藏經閣的冷清。在皇宮裏麵,被派駐在皇家藏經閣的太監,早把看守這裏當成是苦差事。在皇宮裏,藏經閣的地位,和東宮,也就是俗稱的冷宮的地位差不多,屬於最為弱勢的冷僻之處。

距離藏經閣略遠的另外一處小殿堂裏,主管藏經閣的總太監,範公公,就住在這裏。

步入此殿堂,滿眼皆是高級梨花木製成的古式家具。雖然沒有紫檀木的富麗堂皇,但也顯得古樸穩重,充分顯示了皇家的底蘊。在殿堂的一角,供奉著一座羊脂玉色的觀音菩薩佛像。地下的暗紅色地毯上,在佛像前放了一個不大的蒲團。範公公半眯著眼,正跪坐在佛像之前,手持一本經書,喃喃念著經:

“阿難!若有眾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咒,如我廣說,窮劫不盡,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無複魔業.”

旁邊有個年輕的小太監垂手恭立,侍候在一旁。小太監的背後,幾扇糊了紙窗的窗葉半掩而開。從窗外望去,花影疏桐之間,剛好能夠看到遠處三層樓高的皇家藏經閣的側麵。

此時,從門外匆匆又走進了一個小太監,步履輕微無聲。裏麵的小太監輕輕朝他擺了擺手,示意不要打擾範公公的頌經,於是兩個人都在旁邊微彎著腰恭候。這兩個小太監一名小卓子,一名小鄧子,均是範公公的心腹。

半響,範公公終於讀完了經書,站起身來。剛進來的小鄧子單腿跪立,行了個禮:

“報範公公,揚州府太史令鄭太敏,托詞母親高慈喜讀經書,特送來黃金一千兩,求公公成全。另外開封府大都督黃忠賢,送來黃金三千兩,同樣求贈經書為報,以送自家高堂日夜誦讀。”

“噢,知道了!”頭發灰白的範公公麵無表情,不動聲色。他略思索之後,吩咐道:

“小鄧子,明日汝暗中去藏經閣二樓取經書六卷,給予太史令鄭太敏。另外取經書十八卷,給予大都督黃忠賢。行事需慎密,不可為他人所知。”

“是,謹照公公吩咐。”小鄧子回答道。

小鄧子正待退下,這時,旁邊的小卓子開口了:

“範公公,小的不明白,揚州府乃江南富饒之地,商賈雲集,有道是秋收好光景。而開封府則處黃河之下遊,乃貧瘠之地,百姓困苦。鄭太史能輕鬆拿出黃金千兩乃不為過,這黃都督哪裏來的三千兩?!為何他如此慷慨?難道是黃都督的孝心要勝過鄭太史許多?!”

範公公聞罷大笑,小卓子則是麵露不解之色。

“這黃都督要是拿不出三千兩,就是一毛不拔的鐵公雞,吾一卷經書都不會給他。小卓子啊,這官場上的勾當,你年歲尚淺,哪裏會明白其中之貓膩。開封府乃黃河的下遊,每每數年必潰堤壩,三至兩次。每次潰堤之後,朝廷必大力賑災,撥下無數白花花的銀兩.懂了沒?!曆屆那開封府都督正職,可是不公開的美差事一件啊!”範公公一臉的老成持重,笑得頭上的白發顫動不已。

“噢,懂了.原來黃都督求了這麼多卷的經書,是為了用來求神拜佛。然後虔誠所至,觀音菩薩顯靈,金石為開.噢不,是堤壩大開,銀水橫流。”小卓子一下子就頓悟了。

“孺子可教,一點即透!”範公公居然很是開心,還連連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