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北宋的時候,四川江知縣接到一起田地訴訟案。原告小張是一個普通的收賦稅的小吏,他狀告自己的鄰居小王無故霸占自家良田20畝。
被告小王申辯道:“大人明鑒,根本沒有這樣的事情。這20畝良田是我的爺爺留下來的。去年,小張來我家收稅,但是我當時根本交不出賦稅。這時小張提議說,如果我將自己家的田產劃歸到他的名下,就可以不交賦稅了。當時我隻能同意了,所以在字據上寫著我的田產劃歸給他,但是實際上這20畝地依然是我的。”
小張聽到對方反駁趕忙說:“大人,他說謊,10年前,王家遇見急事,所以主動將20畝地賣給了我,我這裏有字據作證。”
小張邊說邊呈上證據給知縣,知縣大人仔細觀察發現,這張疊起來的字據是使用白宣紙寫的,紙張已經完全發黃,邊緣也磨損很多,一看就是年代久遠。江知縣反複將字據疊起展開,突然,靈光一閃,大聲說道:“大膽小張,竟敢偽造字據,誣告小王,還不從實招來!”
江知縣究竟從這張發黃的字據上發現了什麼,從而認定小張是在說謊呢?
參考答案
原來,江知縣發現這張字據整個都是發黃的,但是由於字據是折疊起來存放的,所以被折疊起來的裏麵應該相對白一些才對,而現在這樣均勻的黃色肯定就是有人故意為之。既然字據是假的,顯然小張的整個供詞都是假的,所以江知縣才馬上斷定了此案的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