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的詩人王之渙曾經在文安縣做過縣令,那時候,有一個30多歲的民婦到縣衙哭訴,說自己公婆去世得早,丈夫又因為經商常年在外,家中隻剩下自己和小姑相依為命。但是,昨晚,自己去鄰居家幫忙的時候,小姑留在家中縫補,不多時竟然聽見小姑呼喊救命,趕來的時候正好撞到行凶的男子,但自己不是對方的對手,還是讓他跑掉了。而小姑,卻已經被害死了。
王之渙聽了民婦的敘述之後同情地問:“那男子長得什麼樣子你看清楚了嗎?”
民婦回答:“天太黑根本看不清模樣,隻記得他長得很高,上身光著沒穿衣服,我當時在他的背上抓了幾道。”
“當晚你家裏還有其他人在嗎?”
“除了家裏已經養了3年的老黃狗,就再也沒有喘氣的了。”民婦哭道。“那天晚上案發的時候你有沒有聽到狗叫?”
“沒有。”
這天下午,文安縣發生了一件大事情,那就是縣衙在各處都貼出了告示,說縣官明天要在城隍廟審黃狗定案。
於是第二天,幾乎整個縣城的人都好奇地擠了過來,將整個城隍廟圍得水泄不通。王之渙覺得來的人差不多了,這才命令衙役關上廟門,將小孩、婦女和老人也都趕出城隍廟,這時候,廟裏就隻剩下100來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王之渙命令這些小夥子脫掉自己的上衣,靠著牆站好,一個一個地檢查,果然發現一個人的後背上有兩道鮮紅的血印子。經過審問,果然他就是殺人犯。
但是這和審黃狗有什麼關係呢?
參考答案
王之渙聽說那個民婦家裏的黃狗已經養了3年,但是案發當晚卻沒有聽到黃狗的聲音,所以斷定凶手肯定是熟人,肯定是本縣城的人行凶殺人,而且那個民婦當時在對方的後背上抓了幾道一定會留下傷痕。不過想要靠著這點兒線索在全城搜索還是很有難度,於是,王之渙想到,如果自己說審黃狗,那麼犯人也一定會感到好奇到現場來觀看,到時候隻要將所有青年男子都留下進行排查就可以了。所以,審黃狗隻是王之渙發散性地想到的吸引凶手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