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 伏龍芝軍事學院名人榜——劉伯承元帥(1 / 2)

大學名言

隻會在水泥地上走路的人,永遠不會留下深深的腳印。

生平簡介

劉伯承(1892-1986),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現代軍事家。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入學生軍,參加了護國、護法戰爭。加入中國共產黨後,組織過滬順起義、南昌起義,先後任過中央紅軍總參謀長、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長、第二野戰軍司令員、軍事學院院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他對中國革命軍隊的建立和壯大,對革命戰爭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對我軍向正規化現代化的邁進都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1892年12月4日劉伯承生於四川省開縣趙家場,5歲讀私塾,12歲開始接受新式教育。15歲時因父病故,家庭困難,被迫輟學務農,飽嚐生活艱辛,立誌“拯民於水火”。1911年,當辛亥革命的風暴席卷神州大地之際,毅然選擇了從軍之路。當時,親朋好友多不讚成此舉,他卻慨然作答:“大丈夫當仗劍拯民於水火,豈顧自己一身之富貴?”他剪掉辮子,懷著富國強兵的強烈信念,投入了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

投身革命初期

1912年2月考入重慶蜀軍政府開辦的將校學堂,學習各門近代軍事課程,同時熟讀中國古代兵書,《孫子》《吳子》等經典名著的許多章節出口能誦。在將校學堂10個月,他不但學業出眾,而且以舉止端正、操守有持、惡習不沾聞名全校,被同學們稱為“軍中菩薩”。1912年年底畢業後被分派到川軍第5師熊克武部,先後任司務長、排長、連長。1913年參加四川討袁之役,失敗後於1914年在上海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1915年年底奉命返回四川,拉起400餘人的隊伍,組成川東護國軍第4支隊。1916年3月在指揮攻打豐都縣城時,右眼中彈致殘。在療傷過程中,他為了不損害腦神經,強忍鑽心的疼痛,堅持不施麻藥,主刀的德國醫生讚歎其為“軍神”。1917年參加護

法戰爭,任川軍第5師第9旅參謀長、四川督軍署警衛團團長。1923年參加討伐北洋軍閥吳佩孚的戰爭,任東路討賊軍第1路指揮官,取得馳援龍泉驛等戰鬥的勝利。8月在作戰中右腿負重傷。在成都治療期間,結識川籍共產主義者楊闇公、吳玉章,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

1924年10月起,隨吳玉章到上海、北京、廣州等地考察國民革命形勢和中國社會現狀,途中所見所聞,使他堅定了共產主義信仰。1926年5月經楊闇公、吳玉章介紹,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12月任中共重慶地委軍事委員會委員,奉命與楊闇公、朱德等發動滬順起義。由於他熟知川軍情況且素負眾望,被賦予“國民革命軍川軍各路總指揮”的重任。在曆時167天的起義過程中,他調兵遣將,進退有方,安民治政,措置裕如,有力地策應了北伐戰爭,實現了中共中央關於抑製四川軍閥部隊東下威脅武漢的戰略目的。1927年4月被武漢國民政府任命為暫編第15軍軍長,這是中共黨員在國民革命軍中被任命的第一個軍長職務。7月下旬秘密轉赴南昌,與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領導了震驚中外的南昌起義,任中共前敵委員會參謀團參謀長。同年年底奉派赴蘇聯學習軍事,先入莫斯科高級步兵學校,後轉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剛到蘇聯時,為攻克俄文關,他“視文法如錢串,視生字如銅錢,汲汲然日夜積累之;視疑難如敵陣,惶惶然日夜攻占之,不數月已能閱讀俄文書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