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時興講理財,理財實際上分三步,第一步就是做好風險的轉移,即保險保障,這是一個根基。第二步,在做好了保險保障之後才去做其他的消費安排和投資理財。沒有保險保障的投資如同空中樓閣,經不起風吹雨打。第三步,在險種的選擇上,先意外、健康,再教育、養老、分紅等其他險。按這幾個步驟才是科學的理財。

4、先買保險再買房

“我現在要攢錢買房,等我買了房,買了車以後再買保險。”這是很多30歲左右無房一族對保險代理人常說的一句話,類似的說法還有“我現在沒有閑錢買保險”,等等。在他們看來,保險是一種奢侈的消費品,現在並不緊急,或者說保險是有錢人消費的。而實際上,這種觀念是非常不正確的,保險是一種保障,並不是要等到生活達到小康甚至更好以後才需要的。保險是轉移風險的一種很好的手段,而風險並不是在生活好了以後才出現。如今,房、車、保險已成為新時代人們生活的“三大件”,這其中又數保險最重要。所以,要想科學地理財,保險就應該在房車之前購買。

如果在貸款買房後還沒有買保險,就是一件很不科學、很危險的事。相信現在很多剛買房一族已經感受到了其中的壓力,在買房之前過的是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但在買房後壓力凸顯。為什麼?20年的房貸,意味著這20年期間你的工作不能中斷,一旦由於意外、疾病中斷工作,中斷了收入,壓力將會更大。而誰也不能保證自己在20年期間不生病,不出任何意外。如果出現大的人身意外,比如身故或殘疾,收入永遠地中斷,那時如果沒有其他的辦法房子是要被收回的,而受到最大傷害的還是自己的家庭。

5、年輕也要買保險

根據對各大城市已購買保險者的統計顯示,目前買保險的人群主要為30~45歲年齡段的,他們或給自己,或給家庭成員購買保險。而20~30歲年齡段的年輕人,包括還未獨立的在校大學生和已經走出社會工作時間不長的畢業生,他們選擇保險的則很少。他們通常認為,自己年輕、身體好,不會得什麼病,覺得“意外”離自己很遙遠,其他的險種如養老等離自己就更遠了,所以不需要保險。可是我們現在看到,重大疾病已越來越年輕化。身處於這樣的環境,我們在做好防範、保健的基礎上,還要做好萬一的打算,我們必須準備好萬一罹患大病的醫藥費用。

另外,父母親為了子女成龍成風,很多人在子女成年的時候已經花光了最後的積蓄,年事已高時就沒有了掙錢的能力,那麼,一旦年輕的“接班人”出現風險,老邁的父母親就無所依靠了。

作為年輕人或者他們的父母,應該盡量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購買保險,因為隨著年齡增長,保費也增加,所以年輕時買保險更“劃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