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劇院——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就位於砍特大街的入口處。在金色的U字的中央地帶則坐落著維也納最大、最重要的主教教堂——史蒂芬教堂。該步行區擁有53400平方米的購物麵積,是奧地利經濟增長最快的商業區。而擁有年銷售額40億的這條商業街,也是奧地利其他城市所沒有的。步行區的終點是米夏埃爾廣場和米夏埃爾門。從米夏埃爾門可以通向維也納胡浮堡皇宮。

多種多樣的食品供應很完善,從方便的快餐到高雅的飲食都可以在這裏找到,人們可以很容易地享受世界各地的美食。而對於維也納人特別方便的是這裏有個莎尼花園。在欣賞街景和購物滿意而歸後,維也納人和他們的客人都喜歡到莎尼公園去休息一下,放鬆自己的心靈。

現存的一個難題是停車的問題,由於車輛越來越多,現存的停車位遠不夠用。設置停車係統和新建停車位至少可以減輕這種情況。除此之外,人們也應該試著盡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在20多年的不斷改建之後,很多現代的元素已經融入建築中,並將在今後的時間裏繼續發展變化,為了在保存這條商業街現有建築結構的基礎上,盡量完善它,這條街上所有的雇主在一起開了一個“城市討論會”,會上討論並製定了很多問題的解決方案,把大家的目標協調一致,並要在會後繼續推進改革。在最近幾年裏,行動一致的改革已經給這條商業街帶來了巨大的進步,而今後這個工作將被繼續擴大。特別是為了使商品適應市場需求而集體降低銷售價格,將是今後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這個集體降價的行為,不僅向維也納人,而且也向所有的客人證明,維也納不僅是一座音樂和藝術的城市,也是一座具有吸引力的商業城市。

知識鏈接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奧地利歌劇院,歌劇組織。該院前身是1748年建於皇宮門前的布魯克劇場,後改名為宮廷劇院。1869年在現址蓋起了新劇場。威爾第、漢斯等人曾在此擔任指揮,後又聘馬勒任樂長、指揮和院長,使劇院名聲大振。這是劇院曆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1918年宮廷歌劇院改名為國家歌劇院,由沙克和施特勞斯任指揮。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劇院被毀。劇院現在的建築是1955年重建的,擁有座位2200個。重建後劇院聘請了卡拉揚任指揮,訓練出了世界一流的管弦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維也納歌劇院有輝煌的曆史,但對待新音樂和炫耀的演唱持比較保守的態度。

在莫斯科的早晨,趕路上班的市民從阿爾巴特大街匆匆地穿行而過,急促是他們已經習慣的節奏。他們匆匆而過的這條著名的步行街,在外國的旅遊者眼中,不斷地展開一幅風情萬種的畫麵,街道的路麵和兩旁的建築時刻都散發著屬於俄羅斯民族的獨特氣息。

阿爾巴特大街53號是一座兩層的俄式建築,大詩人普希金從1830年起開始居住在這裏,如今它已成為詩人的博物館,是阿爾巴特大街上最有名的建築。

有關阿爾巴特大街的最早記錄始於1493年7月,是在莫斯科年鑒中。500年前,初建時的它是阿拉伯商人聚集的市場,這些商人經常用板車裝載貨物,而板車在俄語中稱作“阿爾巴特”。還有一種說法是,“阿爾巴特”是阿拉伯語,意思是近鄰。對於商業活動來說這的確隻是一條狹小而短促的街道,所以顯得非常擁擠。不過它對旅遊者的吸引力卻是由於濃厚的藝術氣息,曾經在這裏居住的藝術家們給它烙上了終身的藝術印跡。

詩人普希金在1830年從彼得堡來到這裏,並終於獲得了所愛女人的芳心。這位被譽為“俄國文學之父”和“俄羅斯詩歌的太陽”的偉大的俄羅斯民族語言的創建者,在語言方麵,生於他之後的每位俄羅斯人幾乎都受過他的恩惠。

然而,就在詩人居室的外麵,浪漫的藝術卻正遭遇到巨大現實的嚴峻挑戰。

坐落於莫斯科市中心的阿爾巴特大街,附近都是貴族居住的地區。而所謂的上流社會的社交方式和生活方式需要雄厚的經濟基礎,在彼得堡時,普希金的夫人就是交際場所的風流人物,於是新婚的詩人每天都要承受沉重的經濟壓力。

19世紀時,住在此街曾經成為一種時尚。直到現在,我們還能看到房主的名字:托爾斯泰、加加林等名垂千古的俄羅斯姓氏。

這裏也是作家安·雷巴科夫的故居,他的長篇小說《阿爾巴特街的兒女》就是以1936年的蘇聯大肅反為背景,平緩地敘述了在這條的街上生長起來的蘇聯高幹的子女們,轉眼之間向俄羅斯大地的各個方向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