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八章 焦頭爛額(1 / 3)

幾天之後的中午,第一批攜家帶口的上千災民在一些官兵的護送下來到了溧陽,他們的家園已經被洪水毀掉,而且身無分文,很多人甚至衣不遮體,在寒風冷雨中瑟瑟發抖。更冷的是他們的心情,大大堤修複、潮水退去之前,他們已經無家可歸,隻能任由官府驅趕,在官兵的監視下被運到四麵八方安置。一路上官兵們的粗暴對待,到現在不給飯吃,讓他們饑腸轆轆、滿心淒涼,對即將開始的流民生活,充滿了恐懼和怨氣……

“憑什麼城裏人都不走,就讓咱們鄉下人背井離鄉!”一路上都是這樣的牢騷之聲。

“糧食不夠吃的唄,又不想讓咱們這些鄉巴佬塞滿城裏。”有老人冷笑道:“自然把咱們往各縣裏送,現在倒好居然還是跨州的送了,說出去指不定讓別人笑話咱們浙江呢。”

“人家縣裏就願意接收?受災的又不是他們。”災民們憂心忡忡地說道:“要是浙江別的地方還能說是鄉裏鄉親的,可是現在,唉……”

“咱們就是些討人嫌的累贅。”老人憤懣道:“哪有喜歡災民的官府?”

“這麼說,咱們肯定不受待見了。”災民們的情緒愈發低落。

“有口粥吃的就不錯了。”老人幽幽道:“就怕稀得沒幾粒米,那非得餓死人不可……””

“嚎喪什麼!”官兵持著鞭子,大聲嗬斥道:“溧陽到了,都趕緊打起精神來!”

災民們不由向遠處望去,就見溧陽矮小的城牆上郝然掛著一幅布條,寫著十六個紅色的大字。浙江識字的人多,不少人眼前一亮,大聲念出來道:“人饑己饑、人寒己寒,患難與共,賑災恤鄰!”

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就是這個意思,就算是做做樣子,也讓災民們感到舒服多了。等所有人都抵達溧陽城下的時候,卻見城門口已經聚集了很多人,為首的是個穿著七品官服的年輕人,年輕得有些不像話,想來自然是溧陽的知縣無疑。

不待衙役們引薦,這些來的百姓便呼啦啦跪倒,給知縣老爺磕頭。

“諸位快快請起。”楊淩趕忙扶住一位老者道:“折殺本縣了!”

“求大老爺可憐!”白發蒼蒼的老人,卻堅持給他磕頭道:“給我們一條活路!”

“求大老爺可憐,給條活路吧……”災民們七嘴八舌附和著,不分男女老幼,都使勁地磕頭。

楊淩的眼眶濕潤了,這些都是掙紮求生的生命啊,當他看到災民們如此卑微的乞求,隻是為了一條活路時,深深震撼了,當年看馮導的《溫故1942》的時候,楊淩也掉了幾滴淚,可是那畢竟是電影,拍得再好,也不如這現實來得震撼。感到沉甸甸的責任壓在肩頭,楊淩親手扶起幾位鄉老,“諸位鄉親快快起來,且聽我一言。”楊淩忽然爬上了一張桌子,指著背後牆上的十六個字大聲疾呼道:“諸位看到那些字了嗎?”

災民們點頭。

“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災民們又點頭。

“人饑己饑、人寒己寒,患難與共,賑災恤鄰!”楊淩高聲道:“這就是溧陽縣給你們的承諾!”

聽著這位知縣老爺的承諾,災民們那冰冷淒涼的心,一下子熱乎起來,又紛紛“青天”、“菩薩”得叫個不停。

楊淩擺擺手,災民們便安靜下來,聽他接著說道:“請你們記住,你們來溧陽不是來逃難的,而是來生活的,你們雙腳踏上溧陽縣的一刻,你們的身份就不再是災民,而是和溧陽百姓一樣,有房住有飯吃、有官府保護的百姓!”

頓了一頓,楊淩繼續朗聲說道:“為此,本縣十萬百姓,為你們空出了七千間餘住房,待會兒登記後,便可各自領取三天口糧,跟著你們的房東回去歇息了!”

災民們本以為來了有個窩棚、有口稀粥就不錯了,想不到竟然有房住有飯吃,都感動的眼淚嘩嘩的,不過卻也有老成的問道:“那三天口糧吃完了怎麼辦?”

“一般來說應該是賑貸,”楊淩說道:“但你們短則三兩月,長則半載要回鄉的,所以普通的賑貸是行不通的。所以采取以工代賑。”

“以工代賑?”災民們麵麵相覷,有人問道:“我們還要幹活?”

“難道諸位在鄉裏時,不是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楊淩淡淡道。

災民裏沒有富人,稍有點財力的都在家裏守著自己小金庫和小糧倉呢,哪會出來逃難啊,這是逃難,又不是旅遊,所以這些災民自然無言以對。

“本縣不將你們當災民,你們自然也要像溧陽百姓一樣,衣食住行皆需用勞動換取。”楊淩沉聲道:“之前有稅賦在身,你們不一樣可以養家糊口?如今朝廷減免了你們的錢糧和差役,自然更不在話下!”

人在屋簷下,哪有不低頭,更何況楊淩的話也是正理,憑什麼你在老家時靠勞動吃飯,來溧陽卻想袖手高坐?你是逃難還是度假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