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試射過很多次,臣發現射程與射角,用其直勢,亦用其曲勢,曲勢過半,不能殺人矣······”
大致意思就是說,炮彈在空中飛行,既要向前飛,也要向下墜,形成一條拋物線軌跡。
到達拋物線最高點後,速度減慢,動能減小,殺傷力削弱,最後速度為零,殺傷力消失。
“陛下,這就是射程和威力的問題,但這兩個問題又受到諸多因素的製約。射程和填充在炮管中的火藥多少、壓實程度有關係,放多了會炸膛,少了和壓鬆了射程近。”
“方法就是增加炮管和煉鐵的水平,或者增加炮管厚度,或者彈重、裝藥量與火炮口徑成一定比例設計。”
“再說說威力的問題,紅夷大炮是實心彈,臣也在思考是不是能換成小號的萬人敵,或者裝滿火藥的彈矢,或者改良火藥,同等重量的火藥發揮出的威力不一樣,這些臣都在思考,可惜沒錢沒人,隻能空想······”
“好、好、好······孫愛卿,你真讓朕驚喜,讓你們回來算是對了,有你們在,大明的火器必然屹立世界之巔······”
崇禎毫不吝惜的誇讚,然後道,“來,你們看看這個圖紙和製造說明······”
說罷,崇禎拿出掌上雷圖紙,還有技術說明。
“妙啊,陛下是如何得到這等火器圖紙?”
徐光啟滿臉震驚看著崇禎,崇禎打哈哈道:“別管從哪裏得到的,實用就行······先看圖紙,先看圖紙······”
三人聚精會神看著,突然畢懋康大喊一聲,狀若瘋狂。
“我怎麼就這麼笨,這些東西就在身邊,為何就沒有想到呢?現在終於找到好辦法了······”
畢懋康道,“陛下,臣以前的燧發銃自動生火係統可行,但太低端了,從掌上雷生火方式上,臣得到啟迪······嗯······”
說著他又進入沉思狀,良久道:“隻不過這需要對火銃結構改造,至於什麼時間能成就不好說了,但這種方法一定是可行的,若是能做出來,陛下功勞大了······臣懇請陛下為此火銃賜名為崇禎銃······”
“咳咳!”
這馬屁拍得很生硬,讓崇禎無地自容,他忙咳嗽一聲,擺擺手道,“這都是你自己的想法,和朕沒關係······”
徐光啟道:“陛下,掌上雷輕便易攜帶,不論守城還是打陣地戰,都是利器,多造一些,打建奴就跟打孫子似的。”
“這正是朕的想法。”
隨後三人討論良久,都對火器有了頓悟。
此後,畢懋康推薦了焦勖和湯若望,徐光啟推薦了李之藻、張燾、孫學詩。
孫元化卻推薦了王徵,說他是奇人,有他在,火炮應該能上一個檔次。
······
此後,大明火器研究院成立,也在城外選址建造,與農業研究院同級,所有設施全部按照農業研究院的標準來,保密權限更高,加派重兵保護。
徐光啟任火器研究院的首任院長,畢懋康擔任左監院,兼火銃司司長,孫元化擔任右監院,兼火炮司司長。
大明火器開始走上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