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玉轍體恤雲凰產後休養,幫她先把大陳諸事理順。
他根據山川形勢之便,將大陳分為十道: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
這十道不是行政區域,而是監察區劃。
以道為單位,選派官員代表中央負責諸州的軍事、財賦,或負責監察地方吏治。
這些官員隻負責監察,不能幹預地方行政,但可以直接廢黜地方官員。
另外,他還分派遣道黜陟大使及巡察使、按察使、巡撫使定期考察地方官的善惡,並根據其政績的好壞加以進退……
這一方法起到懲惡揚善的監督作用,大大改進地方吏治,促進地方經濟的複蘇和安定局麵的形成,有效鞏固皇權統治……
大陳朝堂上下齊心合力,按蘇玉轍和雲凰的旨意各司其職、各盡其責。
短短兩年間,大陳日新月異,比之前更加繁榮昌盛。
第三年,蘇玉轍和雲凰著重革新科舉製度。
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是興國之本。
科舉是最主要的選拔官吏的考試製度,如果不加以革新,勢必影響後續各層級官員的任用和履職。
蘇玉轍和雲凰群策群力,最終決定采取公開考試、公平競爭和擇優錄取的方式選拔官員。
他們將科舉分為常科和製舉兩種,設秀才、進士、明經、明法、明書、明算六科。
秀才取人太少,明法、明書、明算是關於法律、書法、算學的專門科目,取士有限,而且難以進入政界。
真正稱得上常設科目且與進入仕途密切相關的隻有明經與進士兩科。
常科,每年定期舉行,國子監學生和州縣學校的學生報考,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
製舉是各地官員推薦人才。
采取多種方法革新科舉製度,既可極大拓寬中下層人才參政掌權的機會,又可打破地域、階層的界限。
而且,還能極大的排除承祖餘蔭、舊業驕人、空腹高薪的情況,代之以學識的高低、品德高下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減少人才的埋沒,更有效的招賢納士。
新政立竿見影,天下賢才雲集大周、大陳……
而後兩年,在宋智明、杜明月等賢臣良將的輔佐下,蘇玉轍和雲凰開始大力整飭吏治。
要有效整飭吏治,必須嚴格執法,懲辦貪官。
河南道濮州刺吏向壽因貪贓被罷官賜死,仗著是定遠將軍陳鎮東的老部下,修書一封向雲凰求情,希望得到寬恕。
雲凰道:“昔日鎮王殿下的部下現在做官的很多,如果恃恩犯法而徇私,會讓那些善良正直的人心寒。”
對臣下違法必究,不徇私情,就是對自己的親信也毫不容情。
“賞賜不回避仇敵,懲罰不袒護親友,這是天下至公至正的道理,不敢違心。”
陳鎮東也明確表態。
向壽認罪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