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威爾德定理(1 / 2)

傾聽員工的心聲,是良好溝通的開始

“威爾德定理”是因為英國著名的管理學家L·威爾德一句十分經典的話“人際溝通始於聆聽,終於回答”而得名,它所指的是有效的溝通源自於傾聽。

大部分人在提起溝通的時候,首先想到的都是語言交流,而很少會去思考溝通的起點和終點是什麼。威爾德用“人際溝通始於聆聽,終於回答”來告訴人們傾聽的重要性。難道傾聽在溝通過程中真的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嗎?

我們可以這樣設想一下,如果一個人的耳朵聽不到任何聲音了,那麼他還能像正常人一樣與別人進行溝通嗎?或許即便是你罵他,恐怕他也不會理睬你;你說得再好,他也不會讚同你。而這都是因為他無法傾聽到你的話語。

語言雖是人們最主要的溝通工具,但如果缺少了傾聽者,那麼任何信息都沒有辦法正常地傳遞給別人,自然溝通也隻能被迫中斷。如果一個人不懂得傾聽,那麼他就一定無法良好地和別人進行溝通。由此可見,任何溝通的第一步都是從傾聽開始的!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人們需要通過不斷地溝通來獲得各種對自己有利的信息或者將信息傳遞給別人,而麵對溝通的複雜性、艱巨性,人們卻常常會感到舉步維艱。而溝通越有難度,人們就會更加矢誌不渝地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探索和研究,以便全麵徹底解開溝通的奧秘。

人和人之間需要正常的溝通,企業的管理者在管理中也需要和員工之間進行良好的溝通,以保證工作的順利實施。而管理學法則所告訴我們的溝通真理——“威爾德定理”就明確地指出了傾聽不僅是人們正常溝通的關鍵,更是管理者與員工溝通的基礎。

在現實中,企業的管理者雖然大都懂得溝通在管理中的重要性,但是很少有人能夠將傾聽作為和下屬進行溝通的基礎。在大多數的領導者看來,伶牙俐齒、口吐蓮花才是管理者追求的境界。在與員工的溝通和交流中,大部分的管理者都占據著主導地位,而很少有管理者願意低下頭來,認真聆聽員工的心聲。

在企業管理中,由於管理者和員工之間地位懸殊,管理者經常會呈現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而員工也會有一種失去發言權的感覺。每一個員工雖然都有強烈的傾訴願望,但是由於地位的懸殊差距,總是處於被動的位置,以至於企業管理溝通產生了諸多障礙。這就需要管理者放下高姿態,在平等的條件下傾聽員工的發言。

在溝通過程中,聆聽是準確接受和理解信息發送者意圖的關鍵步驟。每個人的表達方式和溝通內容,因為受到文化背景、知識結構、能力、經驗等因素影響,很容易出現誤解。隻有清楚地掌握對方的真實意圖,方能采取有效的積極的反應,否則將不可避免地出現錯誤。

喬·吉拉德是一位優秀的推銷員,每當他講起自己的銷售經驗時,都會將其歸功於自己的樂於傾聽。他還經常會給別人講一則令他終身難忘的事情。

喬·吉拉德在一次推銷的過程中,和客戶之間的多次洽談一直都很順利。但是就在即將簽約成交的那一刻,對方卻突然之間沒有原因地變了卦。雖然這令他很沮喪,但是他卻無法違背顧客的意願,而且他覺得自己肯定是在某個環節中出了差錯,才會激怒顧客。於是他決定親自上門去一探究竟,以防在以後的推銷中再次出現這樣的失誤。

喬·吉拉德按照顧客留下的地址,親自登門去求教。客戶看到他非常真誠,就把其中的原委告訴了他。原來就在顧客準備和他簽約之前,無意間提到自己的獨生子即將去某名牌大學求學,而且還提到了他的運動成績和他將來的抱負。顯然客戶是以自己的兒子為榮的,但是喬·吉拉德當時卻沒有做出任何反應,而且還轉過頭去接電話,於是客戶感到喬·吉拉德十分不尊重自己,才一怒之下改變主意了!聽完這一番話,喬·吉拉德終於明白,原來自己的失敗是由於沒有認真地傾聽客戶的談話。此後的推銷過程中,喬·吉拉德時刻謹記此次的教訓,始終把傾聽客戶的談話作為工作的核心,最終成為了偉大的推銷員!

傾聽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一種主動行為。傾聽者不是機械地“豎起耳朵”,而是要在聽的過程中,轉動腦子,在跟上傾訴者思維的同時,還要跟得上對方的情感深度,在適當的時機給予回應,提問、解釋、重複……都會引導談話步步深入。

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必須具備“作為一個聽者所擁有的非凡技能”,這是克林頓擔任美國總統時的財政部長、花旗集團董事長——羅伯特·魯賓,用來描繪克林頓領導力的話語。在與人交談的時候,不管對方的身份如何,身為總統的克林頓都會耐心傾聽,並能夠詳細地複述出對方的觀點,使對方感到與克林頓交流時,他們就是他關注的中心,那種備受尊重的感覺會讓他們更加尊敬這位總統。